中小银行正迎来新一轮密集“补血”。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包括青岛银行、张家口银行、廊坊银行、日照银行、保定银行等在内的超二十家中小银行纷纷采取增资举措。其中,参与上述银行增持的股东大多为国资以及部分董监高人员。对此,业内专家表示,中小银行被增持,反映出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未来应不断优化政策和市场环境,拓宽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
多家银行增资扩股密集推进
8月8日晚间,成都银行发布《关于实际控制人控制的股东增持计划进展暨增持计划调整的公告》表示,拟对原增持计划进行调整,改为不设定增持价格区间,并延长实施期限。
从调整情况来看,从原来的不超过17.59元/股的增持价格,调整为取消价格上限,同时还将增持金额设定为不低于6.99亿元、不高于13.99亿元,延长实施期限至12个月,并将根据成都银行股票价格波动情况及资本市场整体趋势,择机实施增持计划。
江苏银行股东更显急迫。7月10日,江苏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高级管理人员、部分董事、监事及全行中层以上干部,原定自2025年4月10日起6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完成的增持计划,已提前完成。
另外,近期浙江多家农商行增资获批复。7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丽水监管分局披露信息显示,青田农村商业银行、松阳农村商业银行、莲都农村商业银行、遂昌农村商业银行、云和农村商业银行、景宁农村商业银行等多家农商银行增加注册资本获批复。其中,莲都农村商业银行将增加注册资本1682.37万元,由5.61亿元变更为5.78亿元;青田农村商业银行将增加注册资本1680.85万元,由5.6亿元变更为5.77亿元;遂昌农村商业银行将增加注册资本860.67万元,由2.15亿元变更为2.24亿元。
事实上,上述银行增资扩股只是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包括青岛银行、张家口银行、廊坊银行、日照银行、保定银行等在内的多家城商行纷纷采取增资举措。另外,已有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山西银行、兰州银行、秦皇岛银行、莱商银行、泰安银行等十余家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工具发行获批,拟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券或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补充银行资本实力。
在增持方式上,除了定增外,今年以来有的银行股东还通过配股、优先股、“二永债”和转股型资本债券等其他方式增持股份。5月底,兴业银行公告称,福建省财政厅于当月将其持有的共计8600万余张“兴业转债”转为兴业银行普通股,转股涉及资金约86.44亿元,成功转股后的持股比例也从19.09%增至20.57%。
“银行股整体处于破净状态,估值较低,对部分长线投资者具有吸引力。大股东等长期资金往往更注重稳定性和分红收益率,银行股的防御性特征符合其投资偏好。”对此,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股东或高管增持往往被视为对企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防止股价过度波动,也是进行市值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
地方国企、险资成增持主力
7月22日,吉林省财政厅发布2025年第六批吉林省政府债券发行结果,宣告年内首笔中小银行专项债落地。据悉,吉林省拟组建省级农商行并统一法人,而该笔中小银行专项债合计发行总额260亿元,将经由吉林金控集团以间接入股的方式,全部用于吉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吉林农商银行”)的资本补充项目。
除地方政府以专项债券形式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外,国企是增持银行股的又一主力。近日青岛银行发布公告称,其股东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国信集团”)拟通过子公司增持该行股份。公开信息显示,青岛国信集团是青岛市人民政府授权青岛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公司,源于1988年成立的青岛市能源投资公司。
事实上,近年来,在中小银行增资扩股过程中,一大趋势是地方政府以及相关国企在其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兴业研究金融业研究部相关报告指出,“部分各地国有企业,尤其是地方中小银行存量股东国企,通过对银行增资扩股等方式,补充银行资本和置换不良资产。”从另一角度而言,引进地方国资进行增资扩股这一方式,不仅有助于增强银行资本实力,也有助于优化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股权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资大手笔增持银行股的案例中,不乏险资的身影。比如,平安人寿举牌的三家公司,全是来自银行板块,其中三次举牌招商银行H股,农业银行H股和邮储银行H股各两次。瑞中人寿举牌一次中信银行H股,新华人寿举牌一次杭州银行。
“银行股低波动、高股息、低估值的特点持续受到险资青睐。”有券商分析人士表示,对于险资而言,银行股股息率优于长债收益率,估值波动可计入OCI(其他综合收益)以应对业绩波动,并且相对来说,当前H股银行股息率更高。同时,不排除保险公司通过股权投资ROE (净资产收益率)领先优质城农商行实现并表和银保渠道业务协同、进一步改善业绩回报的空间。
拓宽多元“补血”渠道
资本是银行经营的核心要素,不仅关乎风险抵御能力,也直接影响信贷投放能力和业务拓展空间。随着监管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日益严格,以及中小银行自身支持地方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拓展新业务领域的需求,资本补充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为此,近年来商业银行大都通过发行“二永债”、增资扩股、定向增发等方式补充资本。不过,近期部分银行盈利能力承压导致内源性资本补充空间受限,从而转向发债这一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而在内源性补充能力不足和外源性补充渠道狭窄的双重压力下,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面临严峻挑战。
对此,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建议,应不断优化政策和市场环境,拓宽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完善资本市场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发股上市融资;继续扩大银行资本工具的投资人范围,引入更多的合格投资主体,扩大投资银行资本债券的投资人群体。
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拓宽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现阶段中小银行资本嗷嗷待“补”。应加快建立支持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创新资本工具,提高中小银行资本补充能力,有效开展资本特别是核心一级资本补充。
“尽管股东增持、国资注资等方式能在短期内为银行‘输血’,快速缓解资本充足率压力,但难解决长期问题,若银行经营持续亏损或资产质量恶化,资本仍会快速消耗,还是需要建立利润留存、内外协同的长效机制。”上述券商分析人士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