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橙
天空蓝
忧郁紫
玛瑙红
炫酷黑
深卡色
黎明
收起
下载APP
首页> 股市消息>

正文

“五金铺”走出的行业翘楚 ——记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卢庆国

2025-08-10 06:00:00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第一黄金网
摘要
从“门外汉”到行业翘楚,从初涉植物提取行业到多项产品销量世界领先,晨光生物科技集团创造的这些奇迹,都离不开公司创始人——

从“门外汉”到行业翘楚,从初涉植物提取行业到多项产品销量世界领先,晨光生物科技集团创造的这些奇迹,都离不开公司创始人——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

成功秘诀在哪儿?卢庆国坦言:是时代赋予了好机遇,向新而行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作为晨光生物的创立者,卢庆国始终秉持“天道酬勤”的人生信念。他脚踏实地、深耕细作,以创新为驱动,以人才为支撑,长期致力于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制备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工作。

选准行业

晨光生物贵阳生产基地内一派繁忙景象:农产品原料进厂、生产线精加工生产、产成品出厂,一项项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是公司新建的生产基地,拥有一条香辛料超临界提取生产线,主要用于干花椒的生物提取。”晨光生物贵阳生产基地负责人、晨光生物香辛料事业部经理武亚明介绍。

在企业生产基地,卢庆国打开记忆的闸门:“1998年前,企业还是河北曲周县的五金厂,只能生产木质窗户上的拉手插销和手工扳手。企业要想活下去,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经过一番深度调研后发现,市场对辣椒红素的需求很大,但却没有一家规模化企业,这是一个发展机会。”

但是发展新产业,对卢庆国来说难点也很突出——天然色素提取的技术含量比做扳手高多了。

卢庆国决定放手一搏。学机械出身的他带领几个“门外汉”起早贪黑,没日没夜搞研究,一边摸索生产工艺,一边实施技术改造,边学边干。

“企业刚转型时,困难重重。想在国内学习技术,却没有一家科研院所有成熟的研究成果;想从国外借鉴成功经验,连工厂大门都进不去。”卢庆国说。

卢庆国想到自研设备。烘干辣椒环节,可以使用蔬菜脱水的设备;分离辣椒的籽和皮,农业选种机没准能派上用场;粉碎、造粒,可以借鉴饲料生产设备;磨粉,加工面粉的机器肯定可以;萃取,可以试试油脂行业用的平转设备……

卢庆国想到的这些“设备”,没有一个属于精细化工行业,但他带领团队,硬是把这些行业内从未出现过的“土家伙”,通过集成创新、技术改造,变成一条生产线——晨光生物自主建设的辣椒生物提取生产线于2003年投产,每天能加工干辣椒40吨。

随后,晨光生物植物提取装备不断升级。第二条生产线生产能力由40吨增长到120吨,第三条增长到300吨,最新版则增长到2000吨。用卢庆国自己的话说,“晨光生物的生产设备一年上几个台阶,几年上一层楼”。

小试、中试、大中试、批量生产、规模化生产,在卢庆国的带领下,晨光生物的业务范围由单一辣椒红素发展到天然色素、天然香辛料提取和精油、天然甜味剂等多类产品。

晨光生物番茄红素提取技术就是一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创新。过去,番茄红素一直从番茄酱中提取,产量低且不易大规模提取,而番茄皮、籽里的番茄红素含量丰富,却被当作废弃物扔掉。

能否将番茄皮籽加以利用?卢庆国安排研发部门做番茄皮籽提取番茄红素的试验。晨光生物的科研人员用8年时间攻克番茄皮、籽“干法提取”番茄红素工艺,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在从番茄皮、籽中提取番茄红素的同时,将番茄籽做成油、渣滓做成饲料。

“天然色素行业是新兴行业,对技术的依赖性很强。虽然刚开始我是个门外汉,但只要坚持不断创新,就能占领行业制高点。”卢庆国硬是让自己从外行变成内行。

吸引人才

在晨光生物邯郸厂区的科技研发楼内,身着洁白制服的工作人员在摆满实验器具和仪器的工作台前忙碌着。

卢庆国介绍,这里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植物有效组分萃取分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26个科研平台,拥有200余名高层次技术人才。

“近几年,我们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均在1亿元左右,先后取得440多件专利技术,荣获55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卢庆国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卢庆国向记者讲了一个事例:2005年,公司引进3名大学生。为了留住他们,公司不仅在县城租赁宿舍,而且提供了较为丰厚的待遇,可他们干了不到一年,就全部离开了。

对此,卢庆国反思:“我们企业所处的地方远离中心城市,不通铁路和高速公路,还缺乏科研创新实验条件……如果不能尽快补齐这些短板,就会与高端人才失之交臂。”

找到问题症结,就有了解决方向。卢庆国拿出方案:一方面,建设创新中心、人才公寓、引进实验设备,改善科研环境,实现事业留人;另一方面,提高科技人才工资收益,实施科研成果提成等奖励,实现待遇留人。

种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栖。通过系统发力,晨光生物的科技创新生态日趋完善,目前吸纳660多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落户企业。

天津大学博士生徐美利是卢庆国引进的一位专业技术人员。“对人才最大的尊重就是事业上的托付。”卢庆国说,公司为徐美利组建了一个科研团队,并让其负责公司重点攻关项目甜叶菊精加工路径研究课题。

徐博士果然不负众望,首创了甜叶菊提取甜菊糖苷和绿原酸、异绿原酸关键技术,现在已通过生产转化,每年销售收入达2亿多元。该技术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3年10项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之一。

东北师范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吴迪也是公司引进的科技人员。吴迪一到企业,卢庆国就发现这个博士有思路有朝气,果断任命其为中药科技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让她负责万寿菊花深加工研究课题。吴迪不仅突破叶黄素提取工艺,而且还发现了一种有着“植物抗生素”功效的新型提取物。

面对企业科技创新生态的完善,卢庆国说:“领跑需要前沿技术,更需要一流人才。而只有不断完善创新生态,企业才能成为人才成长的乐土。”

联农带农

盛夏,在晨光生物西部地区原料基地,10万亩万寿菊进入采收季。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中,一朵朵菊花应时绽放,大地一片金黄。

“以前这里主要种植小麦、棉花,每亩收益六七百元。晨光生物2012年引导我们种植万寿菊,每亩纯收入可达2000元至3000元。”西部地区原料基地种植户刘秋说。

晨光生物在西部地区发展农业种植,源于卢庆国的一次实地调研。2005年10月,他听当地群众反映,由于当年农业丰收,不少加工企业自毁农产品收购合同,压价收购农产品,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不仅难以抵挡市场变化的风险,还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卢庆国说,他决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制定“五统一分”的农企联营机制,即由企业统一种植标准、统一供给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害防治、统一风险定保,由农民群众个人或者农业专业化组织分散种植。

“通过产业链前移,企业与农民结盟,晨光生物在西部建起10家深加工工厂,带动当地群众从事辣椒、万寿菊、番茄、棉花等农产品种植。”卢庆国说。

“建设原料基地,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企业看似付出很多,但也是受益者。”卢庆国说,“我们全程参与种植环节,等于将原材料生产当成第一车间,能够生产出市场放心的产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农企双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年,卢庆国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说:“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每一个晨光人。企业发展必须循序渐进,要脚踏实地、稳稳当当地走好每一步。”

更多资讯可关注第一黄金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第一黄金网APP
31 收藏


    相关阅读

    导航

    本站郑重声明:第一黄金网中的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