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韩利明朱艺艺
在本土政策对创新药的持续加码与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的认可升温双重利好下,我国生物医药行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周期。面对海量创新机会,专业投资机构如何精准识别具备长期价值的优质标的?
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陶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对生物医药投资逻辑的思考,“从行业价值天花板的高度来看,能否解决全球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是否符合大型药企的管线选择标准,这无疑是我们做早期投资的核心准则。”
陶峰进一步解析,对于年销售额数百亿规模的跨国药企而言,其产品选择标准清晰明确:目标产品需具备至少数十亿销售额的潜力,而这类产品往往指向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或是能在重要疾病领域成为一线、二线主流疗法的候选药物,也就是具备“重磅炸弹”潜质的产品。“这背后牵涉到极为专业的生物学、医学研究,需要扎实的数据支撑和对竞争态势的精准把握,这正是我们专业机构的价值所在——在海量的创业机会中,发掘能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的投资标的。”
谈及当前行业的热门赛道,陶峰指出,“肿瘤、自身免疫及代谢领域目前仍是热门赛道,此外CNS(中枢神经系统)、罕见病等领域也各具特色,不同疾病领域的产品研发有着不同的追求与亮点。”他特别强调,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正呈现多元创新态势,“既有跟随式创新,即在已知靶点基础上优化分子、提升效率,更快推进临床;更有越来越多的原创性突破,其生物学机制由中国科研院所或高校发现,并在中国本土推进产业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