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7月22日开市以来,科创板这块中国资本市场的“试验田”已成长为支持科技创新、撬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支点。近日,在科创板开市六周年之际,产学研各界人士回顾制度创新的突破与挑战,探讨如何进一步促进“技术—资本—产业”的良性循环,以让这片改革沃土孕育出更多引领未来的科技力量。
中复神鹰总经理、核心技术人员陈秋飞深切体会到资本与创新深度融合释放的澎湃动能。他说,面对碳纤维“卡脖子”困局,公司以高性能碳纤维技术为支点,在科创板助力下研发投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建成了全球单体最大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成功实现百吨级T1100级超高强度碳纤维量产,并率先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强高模高韧M50X、M55X级碳纤维。
“从实验室技术到万吨产能,我们始终锚定‘国产替代’使命,深化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机制,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碳纤维应用企业共同推进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陈秋飞说,“在内外部协同创新驱动下,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国家战略领域,真正挺起了中国高端材料的产业脊梁。”
科创板赋予科创企业的不仅是资金支持,更是将技术理想转化为产业实力的战略通道。达梦数据创始人、董事长冯裕才原本是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上世纪70年代末去武钢调研时亲历了中国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核心技术的‘卡脖子’之痛让我下定决心: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勇挑重担,致力于科技自立自强。”冯裕才说,在了解到了数据库并预测到市场前景及战略意义后,其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库系统。
从华中科技大学的实验室开始起步,冯裕才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无人、无设备、无资金”的孤军奋战,最终研发出中国第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原型CRDS,最终研发出达梦数据库,实现了国产大型数据库“从0到1”的突破,并于2000年创建达梦数据公司。冯裕才说,科创板的设立,为像达梦这样的硬科技企业提供了资本与市场的“加速器”,让其更坚定地加大研发投入,让自主产品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飞跃。
凯赛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刘修才表示,科创板的激励机制,可以让核心研发人员与企业发展深度绑定,极大激发了团队的创新热情。上市后,公司在新产品研发方面陆续推出新产品和新应用,产品性能不断优化,应用领域持续拓宽。
“科创板应时代之需而生,承载着推动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的使命。”华泰联合党委书记、董事长江禹表示,自设立以来,科创板基于科技创新企业的真实诉求,通过精准的制度设计,将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要素深度串联,加速了技术、资本、人才的高效流动与整合,推动产业生态迈向“集群共进”。
这样的制度创新,让资本市场的“活水”得以精准滴灌科技攻坚的关键领域。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钱军表示,科创板不仅是一个单一的融资平台,还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生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加快融合。
“开市6年间,从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基础性制度,再到股权激励创设第二类限制性股票,股份减持创设询价转让制度,科创板以全链条系统性的制度创新,塑造一个‘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钱军表示,“好生态才能长出创新森林,科创板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形成示范和集聚效应,推动创新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