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创立不到一年的科技企业碳生万物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合作协议,并将首个研发创新中心落在了上海临港。
这家企业的创始人,是埃隆·马斯克的同学及挚友任宇翔。作为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的创立者,他曾带领团队将特斯拉引入上海,并担任特斯拉亚太区副总裁、全球销售副总裁等。
在8月1日举行的首场媒体沟通会上,任宇翔提出,二氧化碳是新时代的石油。人类达成碳中和的关键是停止开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而停止开采的关键前提则是必须找到替代它们的能源和碳源。可再生能源已逐渐替代化石能源,但碳源替代仍是未解难题。生物质受限于自然光合作用的年生产力,无法匹配。因此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大规模从空气或海洋中捕集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现代生活所需的各类碳基产品。
他解释称,目前传统的碳捕捉(CCUS)是从工业尾气中进行二氧化碳捕集,虽然在短期对于减碳意义重大,但最终来源仍是煤炭、天然气,这意味着这种方式只能作为短期替代而不能作为长期来源。另外,CCUS捕集规模不大,受到地域限制。对比而言,直接空气捕集则可以做到规模化生产,且没有上限,商业价值更大。尽管空气捕集技术成本比传统的CCUS高,但主要源于投入力度不足,“随着产量的提升,成本将逐渐下降”。
为什么选择以上海为起点,并率先在中国落地?
任宇翔表示,首先,企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可再生能源,而中国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可再生资源,其次新的产业需要产业支持,中国拥有大量的化工人才与良好的产业链基础,且双碳政策下政府的支持力度大,更有利于产业做大、做快、做强。
选择临港,则是因为临港新片区高端制造与新能源的定位与碳生万物的长期发展目标契合。目前企业研发极大受益于临港对于化工人才的吸引以及对绿色能源的政策支持。此次将首个研发创新中心落在临港,是其在技术产业化的道路上的关键一步,落地后将加速技术产业化,降低能耗与成本的同时,提升产能与效率。
目前,碳生万物正在推进全球首个直接空气碳捕集制备可持续航空燃油的产业化项目,计划于2025年底前产出第一桶示范油。项目时间线已初步确定:2024~2025年开展中试验证,2026年推进千吨级中试,2027年启动十万吨级商业化项目,2028年及以后将持续优化成本控制,拓展绿色碳基产品矩阵,服务全球市场。
任宇翔透露,碳生万物采用的技术全部是中国的本土技术。目前还处于非常早期的过程,但“对1.0产品很有信心,目前在摸索2.0与3.0产品”。
目前,该公司完成天使轮融资,红杉中国及黄河三角洲投资等机构继续跟投之外,也新引入一家中国互联网产业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