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出口“新三样”之一,锂电产品近年来在全球市场大放异彩,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从最初的产品出海到如今的产能出海、技术出海、资本出海,锂电产业链已在多个维度全面“走出去”,并依托灵活的市场及运营策略,加速步入红利释放期。
当然,出海征程也并非一片坦途。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在新形势下,锂电企业出海应多一份理智和谨慎,在政策、市场和成本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以卓越的产品性能和综合性价比打出差异化竞争优势。
产业链抱团出海
“我国向全球供应了70%的电池材料、60%的动力电池。”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在新闻发布会上用一组数据展示了中国锂电产业链的市场竞争力。
得益于完善、高效的产业体系,我国锂电企业近年来按下出海加速键,海外市场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增长极。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我国锂电池出口额由159亿美元迅速增长至61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40%。
海外市场的高增态势,从头部锂电上市企业的财务指标中可见一斑。2020年至2024年,宁德时代海外营收由79亿元大增至1103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从15.71%提升至30.48%;国轩高科海外营收由1.59亿元跃升至110.05亿元,占总营收比重由2.36%提升至31.09%;孚能科技海外市场收入则从2.49亿元增至86.6亿元,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已超70%。
伴随着海外市场规模的持续壮大,国内锂电企业的出海策略也在加速迭代,多数厂商逐步从“产品出海”向“产能出海”转型,迈入出海2.0时代。
“目前海外市场还处在蓝海阶段,需求旺盛但本地化产能供给较少,大家都在‘跑马圈地’。在有订单支撑且产能得到充分释放的情况下,海外建厂未来前景可期。”龙蟠科技投资者关系经理王殷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锂电“链主”企业海外产能加速落地,越来越多的产业链企业选择“走出去”,锂电行业抱团出海趋势愈发明显。
今年以来,湖南裕能、中科电气、天赐材料、容百科技、新宙邦等材料厂密集官宣大额海外投资计划,掀起新一轮出海热潮。其中,中科电气拟斥资不超过80亿元,在阿曼投建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天赐材料拟在摩洛哥投资建设年产15万吨电解液产品及其关键原材料一体化项目,总投资额预计为25.76亿摩洛哥迪拉姆(约合2.8亿美元)。
“近几年公司产能出海布局主要围绕客户及产业链政策方向考虑,一方面为了匹配客户需求,通过本地化产能供应,提升客户黏性及响应速度,为下游客户提供锂电材料的全方面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通过本地化产能布局,有效降低贸易壁垒及关税等政策影响,抢占海外市场增量。”天赐材料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在海外的产能布局主要有北美及摩洛哥项目,其中北美工厂已购买土地,目前处于工厂设计及相关环评手续办理阶段;摩洛哥项目处于前期设计阶段,预计在2027年建设完成。
境外上市掀热潮
海外建厂打开了出海新思路,也带来了新的融资需求。在全球化战略背景和竞争格局下,境外上市逐渐成为头部锂电企业的标配。
2022年至2023年,锂电行业迎来首轮境外上市高峰,国轩高科、格林美、杉杉股份等上市公司密集发行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加速全球化布局。
“发行GDR获得6.85亿美元募集资金后,公司海外项目建设、技术研发资金保障更为充足。与此同时,我们也得到了更多国际投资者的关注,对海外订单获取助益颇大。”国轩高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行业新一轮境外上市热潮来袭,香港成为上市首选地。近一年来,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天赐材料等多家A股锂电上市公司“扎堆”披露赴港上市公告,以满足海外拓展资金需求。
“选择赴港上市是公司推进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可以为海外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能为公司后续的融资需求提供便利性,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天赐材料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自身业务需求外,政策层面的支持也加大了港股上市的吸引力。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2024年10月,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宣布优化港股IPO审批流程,符合预计市值达到100亿港元等条件的A股公司,审批时间大幅缩短。
“除解决资金需求外,海外上市还能帮助企业更快了解全球的法律环境,增强对海外市场的适应能力。”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从发行情况来看,头部锂电企业在港股受到了市场高度认可。今年5月20日,宁德时代顺利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并上市交易,在超额配售权行使后,募集资金超400亿港元,刷新港股年内最大IPO纪录。
从已披露的募集资金用途来看,锂电企业海外上市所募资金主流投向为海外生产基地建设、新品研发及日常运营。
以宁德时代为例,港股发行募集资金净额中,约90%用于推进匈牙利项目第一期及第二期建设;约10%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亿纬锂能在H股发行上市申请资料中表示,募集资金将用于匈牙利生产基地及马来西亚第三期项目建设,剩余资金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星源材质计划的募集资金用途较为多元,包括在马来西亚及美国建设生产基地、在新加坡设立运营及研发中心、研发固态电池及新一代锂离子电池隔膜产品、偿还瑞典生产基地固定资产贷款、投资专注于电池隔膜材料和半导体领域的企业、日常营运资金等。
红利加速释放
在产能出海及资本出海双重赋能下,锂电企业海外布局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全球化战略红利有望快速释放。
近期,多家头部锂电上市公司宣布海外工厂订单饱满,且开始实现盈利。
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历经多年产能爬坡,于2024年瞄准盈亏平衡目标,目前已经盈利。除德国工厂外,公司匈牙利生产基地也在加速建设中,其中一期项目模组线预计将在年内投产,电芯将于2025年下半年投产;二期已取得相关审批手续,2025年也将开工。
宁德时代表示,匈牙利工厂吸取了德国工厂的经验,在产线设计和工厂运营方面做了很多升级和改善,且规模较大,预计成本相对德国工厂有优势,相信盈利能力会更好。
在材料端,头部企业凭借本地化布局,也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
龙蟠科技在海外率先落地磷酸铁锂产能,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一期3万吨项目已于今年年初投产,目前已满产满销。按照规划,二期9万吨磷酸铁锂项目预计于今年年底完成建设,明年一季度将实现满产。
除此之外,容百科技韩国工厂一期年产2万吨高镍三元材料项目已在2024年年底实现满产,新宙邦波兰工厂也已实现单季度盈利。
需要关注的是,海外建厂的商业模式虽然已经走通,但仍需跨过政策、市场、运营等多道门槛,方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宙邦指出,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但需要时间来培育和完善本土供应链,这一过程需要耐心和战略投入,以确保长期的市场竞争力。
“锂电产业出海需综合考虑下游订单需求、政策变化及本地化运营能力等多重因素。”天赐材料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出海前期,公司通过开展训练营、专项培训等方式,打造集工艺、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海外业务团队,为海外项目的落地及运营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依托国内强大的工程建设能力,在海外工厂设计阶段参考国内工厂成功经验,提高海外工厂落地的可行性。
在盘和林看来,锂电产业出海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各地的文化差异,包括但不限于雇佣、环保、公司治理等方面,企业在海外建厂必须主动适应当地环境,融入当地社会,通过本土化运营降低综合成本。
为更好适应本土环境,部分锂电企业选择以并购或合资建厂方式融入当地市场。2023年,亿纬锂能宣布与康明斯子公司Electrified Power、Daimler Truck和PACCAR共同在美国设立合资企业,并以合资公司为主体在当地投建电池产能,用于北美商用车领域;2024年,容百科技完成对英国JM公司波兰工厂的资产收购,目前已着手启动波兰正极材料一期项目建设,预计2025年底完成主体设施建设工作,2026年上半年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