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转战教培行业了!”近日,中泰证券研究所一员工的离职留言在业内刷屏,也引发市场对券商从业者现状的关注。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券商从业人数在2022年至2023年见顶之后进入持续减员通道中。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券商最新从业人数为32.91万人,较2024年末减少超7000人。
分析师转行做教培
近日,中泰证券研究所员工周某阳转行跨度较大,引发业内热议。他在朋友圈里透露,他转行从事高中科创教培(涵盖实验设计、数据获取、科研报告写作及自主招生面试辅导等全流程服务)。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周某阳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拥有7年券商从业经历,曾任职于平安证券、中泰证券,离职前担任中泰证券研究所电力与新能源行业助理研究员。目前,他已全职投身教培行业。
“职业选择需要综合评估个人能力、兴趣与社会价值回报。”谈及转型原因,周某阳向记者表示,选择教培主要基于三点考量:一是时薪高且时间自由;二是能直观看到学生进步带来的成就感;三是教育属于AI难以替代的刚需领域,尤其是一对一、一对二的个性化辅导市场始终存在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分析师离职前研究的是电新行业(即电力与新能源行业),因此,一些市场人士认为,“电新分析师转行做教培”是电新板块底部的信号。不过,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周某阳转行主要是个人选择。
近年来,不少券商发力研究业务,在研究团队方面对于总量、人工智能、计算机、传媒、金工等行业的配置较多。一位分析师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近几年机构持仓大头是科技,因此各个研究所对人工智能、机械等科技行业的人员增配较多。
“没有冷门的行业,只有不会策划的分析师。”一家中型券商研究所所长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一般来说,研究所确实会超配强势行业,但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周期性,研究所也习惯了这种周期波动,一般不会刻意因此对各个行业的研究力量进行调整。
出路多样化
一直以来,券商研究所因高薪、高门槛、高强度的工作特性,成为金融圈“金领”职业的标杆之一。而近几年随着券商研究行业转型加速,不少研究所员工离职后的职业选择不再局限于公募基金、私募或上市公司等传统路径。
从近两年业内刷屏的分析师转行案例来看,职业选择比较多样化。例如,2024年8月,一头部券商前传媒首席分析师离职转行做保险代理人;去年9月,某华东地区券商研究所副所长、金属新材料首席分析师离职去非洲创业;去年底,一家大中型券商研究所的零售与社会服务行业首席分析师离职创业,进军播客;今年4月,上市公司华恒生物公告,原广发证券化工首席分析师邓先河出任该公司董事会秘书。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证券行业共有5799位分析师,较2024年末增加53人。而在2023年、2024年,全行业分析师数量分别增长700多人、900多人。这表明,在公募佣金新规落地、分析师薪酬增长放缓的当下,分析师数量高速扩容时代已经结束。
从招聘动态来看,相较于往年研究所大规模招聘的热闹景象,近期招聘热度明显降温,暑期实习生的用人需求也随之减少。不过,部分热门行业仍有岗位释放,比如中邮证券近期在招聘新消费行业分析师、国投证券在招聘计算机行业分析师。
券商减员逾7000人
从全行业来看,在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券商从业人数自2024年以来平缓下降。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2至2023年,证券行业从业人数一度站上了35万人的高点,进入2024年后缓慢下降,2024年中、2024年末分别为34.44万人、33.64万人。
截至2025年6月30日,最新从业人数为32.91万人,较2024年末减少超7000人。
从人员变动结构来看,人数减少最多的是一般从业人员和证券经纪人。最新数据显示,一般从业人员的人数为20.67万人,较去年末减少逾5400人;证券经纪人的从业人员人数为2.59万人,较去年末减少逾2500人。
2025年以来,券商从业人员集体“考公”的现象引发热议。例如,在今年4月上海市公务员局首批拟录用名单中,出现了15名原券商员工,来自12家知名券商。同期,财政部、江苏税务局等公务员招录名单中,也出现了多家头部券商的员工。
上岸监管部门也成为不少从业者的选择。今年4月,中国证监会公示2025年度拟录用公务员,共有287人拟被录取,其中28人来自券商,包括中金公司、兴业证券、方正证券、国投证券、华泰证券等。
业内人士分析,在行业加速转型、薪酬体系调整、业务承压、考核趋严等因素叠加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从业者主动或被动离开传统岗位。相对“跳槽公募/私募”或“转型上市公司”等较为传统的路径,当前券商员工的离职去向呈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