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作为“金领”的保荐代表人,其数量变动折射行业环境的变迁。深圳一家中小券商的高管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投行业务“去产能”趋势或将延续3年至5年。
投行队伍告别高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证券业保代总数降至8470名,较2024年末的8812名减少342人,这是自2020年6月《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修订实施以来首次出现保代人数减少。
《办法》调整了保代准入门槛:一方面取消项目协办经验要求;另一方面不再强制参加保代胜任能力考试,转而增设非准入型水平评价测试。此举意味着保荐代表人不再是“稀缺资源”,数量也随之迎来大幅增长。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保代人数较前一年激增2525人,最终达6335人。2021年保代人数继续快速增长,达到7405人。两年后,保代数量突破8000人,2024年达到了8812人的峰值。
除了前述门槛降低外,保代人数增长也与注册制实施初期有密切关系,2020年至2022年期间,A股每年有400家~550家企业上市。对此,深圳一家大型投行人士介绍,当时为应对注册制带来的业务机遇,投行大举招兵买马,年轻投行人员也抓紧时间申请保代资质,以获取签字机会。
直至2023年,一级市场政策环境出现了变化。2023年8月证监会提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随后大量项目撤回申报材料。2024年IPO市场进一步收缩,当年仅有100家企业上市,上市数量创下2014年以来的新低。IPO收紧直接波及投行收入,投行业务出现亏损的券商数量攀升,2024年包括华泰证券投行子公司华泰联合证券、申万宏源证券投行子公司申万宏源承销保荐均出现了2.44亿元、4.8亿元的亏损。
为应对业绩挑战,2024年起多家券商开始对投行从业人员加强考核、转岗分流、裁撤。前述深圳大型券商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我们有部分投行人员已被分流到营业部。”华北地区一家小型投行的高管也介绍,该公司投行业务过去一年精简队伍,裁撤幅度接近30%,部分投行团队进行重组、撤并。
大型券商保代减员多
从今年上半年保荐代表人的流动情况看,大型券商成为减员的主要群体。前述深圳大型投行人士表示,这与前期投行业务的大规模扩张相关,个别头部投行甚至曾以月薪3万元的待遇招募应届生。然而,随着IPO政策的收紧,投行陷入“项目荒”的困境。
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在全部保代中,有4262名成功保荐过项目,占比50.32%,这意味着仍有逾4000名保代尚未有项目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有近500名保代虽曾参与项目签字,但因项目撤回材料或被否决,最终未有实际项目落地,这一群体占比约6%。
在此背景下,多家大型券商保代队伍出现减员。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中信建投上半年保代减员数量居首,由2024年末的593人缩减至540人,半年减员幅度近9%。刚完成整合的国泰海通目前保代人数为790人,仍是全行业保代人数最多的券商。不过,对比去年末合并前两家保代总数831人,今年上半年已减少41人。中信证券的保代减员数量同样排在行业前五,上半年减少了32人,当前有588人。中金公司上半年减员26人,目前保代数量为465人。
从减员幅度来看,中小券商由于保代基数较小,人员减少时的波动更为明显。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保代人数减员幅度超过20%的券商共有6家,其中3家为合资或外资券商。
投行“去产能”进行中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一级市场频频释放利好,提高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数据显示,今年6月沪深北交易所的IPO受理数量已较去年同期翻倍。在新政策周期下,投行业务迎来喘息。不过,证券时报记者采访多家投行人士了解到,投行仍将推进“去产能”。
一位中型上市券商投行业务高管透露,该公司投行板块去年已启动裁员,今年人力资源部仍要求进一步缩减团队规模。这一情况让他颇为纠结:一方面,投行从业人员普遍具备资深背景,裁撤难度较大;另一方面,若IPO政策进一步回暖,公司可能面临人手不够的局面。
深圳一家小型券商的高管表示,当前投行业务头部效应显著,中小券商在优质项目储备方面不足。“2024年公司投行人员自然流失,今年对中小投行而言形势十分严峻,我们会对投行人员结构进行优化。”
记者注意到,受市场环境变化与行业政策调整的多重影响,投行从业人员正将目光转向新赛道。例如,部分投行人员选择投身实体经济领域,前往上市公司担任证券事务代表、董事会秘书或高管职务。还有部分投行人员选择“考公”,如3月下旬北京朝阳区公示的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名单中,就有一名前中信证券保荐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