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经费、下“国际禁招令”、威胁剥夺免税地位、发起多项调查……对顶尖学府哈佛大学连番打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意欲再下狠手。
据新华社报道,特朗普26日威胁称,如果哈佛不提交外国学生名单,联邦政府将考虑削减该校30亿美元拨款,并将其划拨给全美各地的职业学校。
迄今为止,面对联邦政府的“霸凌”,哈佛没有像其他大学那样屈服,而是选择“硬刚”。
一边是权力金字塔的塔尖,一边是学术象牙塔的塔尖,这场“尖峰对决”会走向何方?华府“为难”学府映照出美国怎样的现实,又将带来哪些冲击和影响?
“战争”持续升级
特朗普“挑战”哈佛始于3月的反犹调查。
新一轮巴以冲突延宕许久,也打破美国校园的平静,多所高校爆发反以挺巴集会。
特朗普政府以学校纵容“反犹主义”为由,施压常春藤盟校以及其他数十所高校进行“整改”,包括禁止在校园内戴面罩,废除多元、公平和包容性项目(DEI)等,否则将切断联邦资金。
美国藤校虽为私立大学,但相当一部分预算依赖财政拨款。
在特朗普政府对精英大学的“围剿”中,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等纷纷成为靶心。
作为藤校“头牌”的哈佛自然难逃一劫,其总值约90亿美元的联邦拨款和项目合同遭审查。
在政府的断供威胁下,部分学校选择妥协,哈佛却坚持“不跪”,愈发成为火力对准的焦点。
4月,校长艾伦·加伯发表公开信,拒绝“整改”,指责联邦政府无理干预学校事务。
特朗普政府随即冻结22.6亿美元联邦经费以及6000万美元多年期合同款项。
哈佛不服,将特朗普政府告上法院,指控政府试图以冻结联邦资金为手段控制哈佛学术决策。
5月,白宫与哈佛之间的“攻防战”持续升级。
2日,特朗普扬言将剥夺哈佛大学的免税地位。一旦取消免税地位,意味着哈佛一大“财源”——富豪校友们的捐赠将被课税;
13日,特朗普政府再断一笔4.5亿美元拨款;
22日,宣布取消哈佛获得的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资质,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并且逼迫哈佛交出国际学生名单。白宫还要求现有近6800名国际学生必须在90天内转学,否则将失去合法留美身份;
23日,哈佛再次起诉特朗普政府。当天,马萨诸塞州联邦地区法院一名法官对“禁招令”发出临时限制令,要求在5月29日听证会之前“维持现状”;
26日,特朗普再下通牒,以削减30亿美元拨款为要挟,勒令哈佛提交国际学生名单。
此外,哈佛还面临涉嫌种族歧视等多项调查。
为何“死磕”哈佛?
特朗普与哈佛何仇何怨,为何“死磕”对方?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刁大明认为,除了与哈佛反犹、倡导多元化等因素有关,背后还暗藏特朗普的“深谋远虑”。
“特朗普对重塑美国高等教育以及整个教育体系具有长远构想。”
特朗普认为,要让美国再次伟大,仅解决外部问题还不够,还必须解决国内问题。
比如,为解决财政、人口结构问题,特朗普采取减支裁员和严控移民的政策。
调整教育政策亦是其整体布局中的关键一环,反映特朗普对美国未来人口结构走向的担忧。
“如果高校借DEI项目让更多非白人通过高等教育占据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那么,这样的美国将不是特朗普或者他代表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希望看到的。”
刁大明指出,特朗普将教育政策视为“争夺未来”的关键,期望通过教育政策改革,确保白人在未来国家治理和权力结构中的优势地位。与此同时,将保守派价值观注入教育体系,对抗自由派(民主党)主导的“多元文化”“身份政治” 等理念,防止高校成为自由派“大本营”。
之所以对哈佛“下重手”,还因为哈佛不屈从,带头抵制,包括起诉政府,引发特朗普的不满和报复,试图进一步压制哈佛。同时,哈佛极具知名度和代表性,重点施压哈佛能树立典型,起到威慑作用。
能否“硬刚”到底?
“没有国际学生,哈佛将不再是哈佛。”哈佛在社交媒体“脸书”上写道。
在白宫高压之下,哈佛能否继续挺直脊梁?
有评论指出,华府与哈佛的博弈已经演变为一场意志的较量。前者动用行政手段和财政杠杆施以惩罚,后者祭出法律武器加以对抗。
下一步将关注权力与法律之间的角力。
美国里士满大学法学教授卡尔·托比亚斯表示,案件初期将在马萨诸塞州与新英格兰地区的联邦法院审理,这些法院过去多次对特朗普政府作出不利裁决。但若案件最终进入美国最高法院,鉴于保守派法官占据优势,结果将难以预测。
刁大明认为,哈佛能否“硬刚”到底仍是未知数。
短期来看,哈佛尽可能利用法律手段进行反制,通过司法起诉叫停或暂缓政府措施,例如暂缓实施“禁招令”、质疑联邦资金冻结的合法性。
长期来看,如果特朗普继续施压,进一步削减联邦资金,或取消哈佛免税地位、对高校捐赠基金分级征税,哈佛可能面临实质压力,特别是生物、医学等科研领域将受重创。
据《哈佛杂志》披露的数据,2024财年,联邦研究经费占哈佛收入约11%。
刁大明指出,一旦联邦科研资助中断,其缺口难以完全弥补,即便哈佛选择起诉,作用也相对有限。就算哈佛胜诉,政府也可以拖延执行,例如延迟拨付资金。面对较大压力,哈佛能否挺住,还要打上问号。
事实上,哈佛已在灵活应对。包括解雇未顾及以色列观点的中东研究中心负责人、通过发债来筹钱,等等。
刁大明补充道,即便哈佛妥协,如何“整改”也有待观察,或许会采取“表面调整、实际敷衍”的策略,避免完全服从政府要求,维持一定自主性。
输的将是美国?
有观点认为,在这场“战争”中,输的将是美国。
在刁大明看来,联邦政府直接插手民间私立高校运作前所未有,将对美国产生多方面严重影响。
首先,将使美国社会秩序与国家治理陷入混乱与错位。
“特朗普的极端做法已蚕食基本规则,将引发对权力滥用、政策‘推广’的担忧。”刁大明说,美国司法与制度框架的精准界限正在受到挑战。
其次,损害美国形象、竞争力以及人才吸引力。
“事件将引发‘寒蝉效应’,大家会像惊弓之鸟,因担心政策不确定性而减少赴美。”刁大明说,这将削弱美国在教育、科技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无异于“自废武功”。
英国《自然》杂志先前一项民调显示,在1600名受访的美国科研人员中,逾1200人考虑离开美国,约占75%。
最后,美国政府重拳出击哈佛具有象征意义,意味着美国“文化战争”已走进白宫,白宫成为主要“参战方”。
刁大明指出,过去,民主、共和两党或自由派与保守派两个阵营就价值观、身份政治、多元文化等文化议题的争论仅限于舆论场或选举语境。如今,国家行政机器直接投身“文化战争”,总统试图动用行政权为保守派打赢这场“文化战争”,反映出政治极化已渗透到教育、文化的核心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