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港股迎来新消费企业上市潮,蜜雪集团(02097.HK)、老铺黄金(06181.HK)、毛戈平(01318.HK)等多家新消费公司上市,并在市场上有不错的表现。
供给端也热情高涨,近日潮玩公司乐自天成(下称“52TOYS”)、餐饮品牌绿茶集团接连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老乡鸡、八马茶业、鸣鸣很忙等企业亦在排队序列中。
二级市场上,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年内涨幅超20%,新消费板块继续逆势上涨,泡泡玛特(09992.HK)股价续创历史新高,总市值一度突破3100亿港元,5月以来的累计涨幅达11.76%;蜜雪集团股价于5月27日创出历史新高,总市值突破2000亿港元,5月以来的累计涨幅为12.09%。
业内普遍认为,资金开始押注消费赛道,但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市场不禁发问:下一个“泡泡玛特”或“蜜雪冰城”会否诞生?失去先发优势的消费股又该如何突围?
新消费“角逐”港股市场
在政策支持、流动性改善与估值修复的三重驱动下,新消费企业掀起赴港上市热潮。
据Wind统计,截至5月28日,年内排队港股IPO的企业159家(申请状态为处理中、聆讯通过),其中消费类企业25家,占比约16%。
例如潮玩盲盒行业的卡游、52TOYS,茶饮赛道有八马茶业,黄金珠宝饰品领域有周六福、铜师傅,食品领域更加集中,包括牧原食品股份、三只松鼠、溜溜果园等。
“情绪消费”浪潮下,盲盒、潮玩、医美、新茶饮等新消费势力正重塑商业格局,港股市场悄然成为现象级品牌的资本主场。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新消费股在二级市场上的火热表现离不开港股市场的大幅回暖。南向资金持续涌入,为港股市场注入流动性。据Wind统计,2025年以来南向资金净流入额达到6369.13亿港元,港交所IPO融资总额达到614.19亿港元。
一位券商分析人士对记者称,2024年下半年以来,港股市场迎来多重政策利好。港交所优化IPO审批流程、推出“科企专线”等举措简化流程,缩短上市周期,成为吸引新消费企业的重要原因。此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深化,南向资金持续涌入为港股注入流动性,推动市场回暖。
年内港股“翻倍股”中,新消费企业占据重要席位,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组成“港股三姐妹”,其中泡泡玛特市值最高,总市值一度突破3000亿港元,该公司股价从2024年初低点16港元飙升至2025年5月的200港元以上,涨幅超过10倍。
从估值角度看,目前中证港股通大消费主题指数的市盈率为20倍,但新消费股的市盈率普遍远高于该指数。截至5月28日,泡泡玛特的市盈率为86倍;老铺黄金的市盈率90倍,毛戈平、蜜雪集团分别为57倍、43倍。
这轮资金为何偏爱港股消费?富国基金研究报告分析,稀缺性和高成长。目前港股通消费指数大部分成分股估值水平已经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相比A股严格的盈利门槛,港股允许同股不同权、接纳未盈利企业,为消费新势力敞开大门。国务院“惠港5条”等政策进一步优化上市环境,吸引新兴品牌排队赴港。此外,今年以来,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消费领域成为投资热点之一。
新消费股的下半场,回归商业本质
尽管新消费赛道热度高涨,但企业商业模式趋同、盈利压力凸显的问题依旧存在。
以潮玩赛道为例,52TOYS被看作是“下一个泡泡玛特”,但从其业绩表现来看两者仍有一定距离。
52TOYS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63亿元、4.82亿元、6.3亿元,复合年增长达16.7%,营收增长主要来自产品销售的增长以及海外市场拓展,但是净利润却连续三年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2024年,该公司分别亏损170万元、7193万元、1.22亿元。
泡泡玛特2024全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130.4亿元,同比增长106.9%,经调整净利润34.0亿元,同比增长185.9%。
另从商业模式上,52TOYS超半数的营收依赖于授权IP,2022年~2024年,授权IP收入占比呈上升趋势,从 50.2%上涨至64.5%。而自有IP营收占比则从2022年的28.5%降至24.5%。
在零食连锁领域,低价策略和扩张模式虽然能够快速吸引消费者,但盈利悖论也随之而来。鸣鸣很忙2024年GMV达555亿元,但毛利率仅7.6%,净利率为2.1%。
茶饮与餐饮行业同样面临着品牌溢价与标准化的双重难题。一位消费行业品牌管理人士告诉记者,绿茶集团主打性价比,但在餐饮赛道头部效应显著的当下,需要通过产品创新(如健康化、场景化)来突破同质化的困境。八马茶业以高端茶品牌切入市场,线下门店超3500家,但面临着小罐茶、霸王茶姬等品牌的渠道挤压,品牌溢价突围并不容易。
“港股上市潮为新消费企业提供了融资与品牌升级的契机,但同质化竞争下,企业需从产品创新、供应链效率、品牌文化三方面构建差异化竞争力。”该消费行业品牌管理人士告诉记者,下一个“泡泡玛特”或“蜜雪冰城”的诞生,不仅依赖资本助力,更需在细分赛道中找到不可复制的价值锚点,突破同质化竞争困局要回归商业本质。
“此外,在新消费企业加速上市的背后,部分企业为满足VC/PE退出需求,忽视盈利质量,导致估值泡沫隐现。”上述券商人士提到。另外港股流动性分化加剧,中小市值消费股依然可能面临“上市即破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