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深圳报道
5月27日,作为第二十一届文博会的配套活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数智赋能文化贸易”分论坛在深圳举行。全球服务贸易联盟理事长姜增伟分享了对全球文化贸易发展趋势的看法。他认为,文化强国建设与文化贸易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大国崛起无不以先进文化的吸纳和输出为特征。
什么是文化贸易?
姜增伟给出了回答。狭义的文化贸易是指精神层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而广义的文化贸易还包括以物为载体的体现人类思想、价值观等的国际贸易,如专利、商标、特许经营等,也包括广告、旅游、教育、医疗乃至建筑服务。
“可见,文化贸易不仅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也蕴含在货物贸易和跨国投资当中。”他表示,从价值链分布的视角来看,体现人类文化内涵的特质、创新、外观设计、商誉、商标等恰恰是国际贸易增值的核心和灵魂。
接下来,他分享了近年来全球文化贸易发展的三个趋势性特征。
其一,文化贸易发展迅速,2020年,全球文化创意服务及产品出口超2万亿美元,世界知识产权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从2000年的1500亿美元扩大到2024年的1万多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9%。
其二,文化贸易更加多元,内涵更加丰富,无论市场分布还是标的属性文化贸易呈现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中经济体比以往更积极地参与其中,带来更多创意性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发展中经济体新的增长点。
其三,数字化催生新业态、新形式。文化贸易领域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体、游戏、音乐和影视等行业的变革,而且使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了个性化定制。
数字化赋能之下,全球超过半数的服务贸易可为数字化交付的贸易,与数字化相关的国际贸易必然成为当代文化贸易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的载体。特别是,随着AI的应用,服务贸易和文化贸易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在姜增伟看来,文化贸易对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他表示,文化强国建设与文化贸易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大国崛起无不以先进文化的吸纳和输出为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化贸易作为重要启动力。例如,古希腊、古罗马的精神产品被人类传播传承至今,二战以后美欧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居于世界的主导地位,形成知识产权、个人娱乐和体育、医疗和教育等文化贸易”。
中国也正在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5000年文明积淀加上数字技术创新和广泛应用的国内环境,使之有能力在高水平开放中推进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
他给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坚持创新提升,创新是竞争力的基础,既包括文学艺术和科技文化的创新,也包括文化贸易的方式、手段、业态的创新。
其次,坚持开放包容。姜增伟认为,同其他领域不同,文化领域需要用国际市场通俗易懂的语言体系讲述本国的故事。文化贸易不能以逆差、顺差作为依据,个别阶段或领域的文化贸易逆差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例如,2013年—2023年中国知识产权贸易年均增长9.4%,2023年占服务贸易总额6.1%,并处于逆差地位,但这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自信,增强文化的包容性。
最后,坚持合作共赢,文化贸易需要公平公正的国际贸易环境,不仅需要产业合作、贸易合作,而且需要规则层面的共商、共建、共享,中国可以在总结共建“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多边贸易体系提出谈判的议题,进一步优化自由化、便利化的规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