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橙
天空蓝
忧郁紫
玛瑙红
炫酷黑
深卡色
黎明
收起
下载APP
首页> 国际>

正文

推动中拉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2025-05-25 07:00:00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第一黄金网
摘要
今年5月,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虽然相距遥远,但双方友好交往

今年5月,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虽然相距遥远,但双方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已成为携手并进的命运共同体。双方经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打造了南南合作的示范样板。当前,中国是拉美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巴西、智利、秘鲁等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拉贸易额5184.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0%。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中拉经贸合作量质齐升成效显著

近年来,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贸合作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岳云霞(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1世纪初以来,拉美是中国对外经贸增长最快的地区板块。中拉双方以贸易、投资、金融为三大引擎,在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六大重点领域推进产业对接,经贸合作量质同步跃升。

中拉贸易额从2001年的148.4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5184.7亿美元,增长约34倍。自2012年起,中国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也逐步成为巴西、智利、秘鲁等南美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截至2024年,拉美在中国进出口中的比重分别占9.3%和7.7%,高于其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中拉彼此为对方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2001年以来,中国自拉美进口产品种类较美欧增长更快,为拉美国家出口多元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是拉美地区外国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对拉投资存量已超6000亿美元,较2001年底的46.2亿美元增加近130倍,成为继美欧之后拉美的第三大投资来源国。拉美在中国对外投资中占比超20%,长期是仅次于亚洲的中国第二大对外投资目的地。中国在拉融资规模一度超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形成中拉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中国同阿根廷、巴西等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和本币结算协议,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在拉美多国开设分支机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拉美稳步推进。中方为拉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基础设施建设,为拉美地区提供融资新方案。截至2024年底,中国在拉累计签署承包工程合同额3006.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907.8亿美元,拉美已成为中国第三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

近年来,中拉合作提质升级、贸易重点逐渐转向新兴领域。贸易结构日益绿色化、数字化,有力推动拉美能源转型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的全球拓展提供了市场空间。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拉投资存量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化信息化投入占13.6%,制造业占9.7%,超出两大产业在全球的平均投资水平。

中拉同属全球南方,拥有相似的发展诉求和国际主张,中拉经贸合作的全球溢出效应逐步上升。通过在铁矿石等大宗商品领域和锂资源等关键矿产领域合作,共同提升南方国家的国际定价话语权,使南方国家在供给和加工环节具有更大影响力。通过贸易与投资合作,中拉共同重塑全球价值链,智利锂矿、巴西航空技术、墨西哥汽车零部件等与中国市场对接,提升了拉美国家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也加强了亚太与拉美地区的产业链与供应链协调。

回顾20年来的发展,中拉经贸合作持续深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一是经济与产业结构高度互补。中国的资本和技术转移帮助拉美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生产能力,拉美丰富的资源和市场为中国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推动双方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互享发展红利。二是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双方保持密切高层交往、加强经济战略对接、促进知识共享,推动现代化交流互鉴,增进了在双边、区域和全球层面共同利益。三是合作机制日臻完善。中国已与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和尼加拉瓜等国签署自贸协定,特别是在中尼自贸协定中首次以负面清单方式开放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实现了向国际高水平贸易规则的进阶。中国已与拉美26个建交国中的24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地域覆盖。

中拉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以下简称“中拉论坛”)的成立和推进创造了条件。中拉论坛正式运行10周年来,以共同宣言夯实双方政治互信,以共同行动计划提供稳定、透明和可期待的合作愿景,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新动能。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北京宣言》和《中国—拉共体成员国重点领域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25—2027)》,擘画了双方在投资、金融、基础设施、农业与粮食安全、工业与信息化、能源资源等领域合作与发展战略对接方向,以经贸合作的稳步扩大为中拉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在全球不确定性中寻求宝贵的确定性。

金融合作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

金融合作是推动中拉务实合作的重要引擎,中拉双方在这一领域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温灏(国家开发银行正高级经济师):中国与拉美国家在金融领域合作成果丰硕,通过创新机制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促进双方在投融资、货币合作及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深度融合,为拉美国家金融稳定、基础设施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投融资创新领域构建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体系。中国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专项基金,为拉美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提供可持续资金支持。截至2025年4月,国家开发银行累计向拉美地区21个国家260余个项目提供约1650亿美元投融资支持,涵盖基础设施、能源、矿产、制造业、电力、通信等关键领域,相关项目兼具经济和社会效益,带动了合作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例如,阿根廷贝尔格拉诺货运铁路改造项目使运力提升235%,运输成本显著降低,增强了阿根廷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秘鲁钱凯港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拉美重要的国际贸易枢纽,预计带动秘鲁北部地区经济增长并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此外,国家开发银行牵头设立的首期100亿美元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以及225亿美元的中国—拉美、中国—加勒比基础设施专项贷款,为拉美国家提供了长期可持续的开发性融资,有效缓解了基建投资缺口。

在货币合作领域构建区域性金融安全网。中拉通过货币互换协议和本币结算机制,逐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增强区域金融稳定性。以中国与阿根廷合作为例,双方已四次续签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从700亿元扩大至1300亿元人民币,2025年续签的350亿元协议直接支撑阿根廷30%的对华进口结算,以人民币采购中国机械设备、光伏产品等关键物资。这种“货币互换+大宗贸易”模式已扩展至巴西、委内瑞拉等国,形成区域性人民币流动性资金池,有效缓解了拉美国家因美元波动引发的外汇储备压力。此外,在近期举行的中拉论坛期间,中国人民银行与巴西中央银行成功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达1900亿元人民币,协议有效期五年,经双方同意可展期。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中拉深化金融战略合作的趋势,有助于双方经贸往来与金融稳定。

在人民币国际化领域推动跨境支付与储备功能升级。人民币在拉美地区使用场景不断拓展,从贸易结算向投融资和储备货币延伸。2024年人民币在拉美跨境结算份额为14%,较2019年增长近5倍,巴西、阿根廷等国在铁矿石、锂矿等大宗商品贸易中试点人民币结算。例如,阿根廷尤耶亚科盐湖项目以比索结算锁定锂矿价格,较国际市场价低15%,既保障中国供应链安全,也为阿根廷创造了稳定的外汇收入。此外,中国工商银行(巴西)有限公司成为人民币清算行,推动拉美区域人民币清算网络建设,智利、阿根廷等国已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增强金融资产多元化,不仅降低了拉美国家汇率风险,还提升了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

中拉金融合作的各项举措对拉美国家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具有多维赋能效果,包括应对外部冲击维护金融稳定,改善互联互通促进产业升级,布局绿色能源和数字经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中拉金融合作正从传统基建向绿色金融、数字经济等新领域拓展。例如,2025年中国与哥伦比亚签署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中,明确将新能源汽车生态链、5G基站建设、跨境电商等纳入重点合作范畴。

下阶段,在《中国—拉共体成员国重点领域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25—2027)》牵引下,各方应加大力度推动同拉美各国及区域开发银行加强对话合作,提高巴西、墨西哥、智利、秘鲁等国双边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推动中国从以上国家进口原油、矿产、农产品等大宗商品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培养“走出去”中资企业对使用人民币的内生需求,推动更多拉美地区银行成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按照“应接尽接”原则铺设人民币清算网络。研究设立股权投资合作基金,进一步探索绿色债券发行、碳金融市场对接等创新模式,欢迎更多拉美优秀的经营主体来华发行熊猫债,推动金融合作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为构建更具韧性的中拉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金融合作不仅是资金流动的桥梁,更是技术、经验和发展理念的共享平台。双方正逐步构建起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新型金融伙伴关系,为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也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贡献南南合作的新范式。

优势互补强化中拉产能对接

中拉在产业合作方面具有怎样的互补优势?进展如何?

宋均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拉美和加勒比研究所所长):产能合作是促进双边关系提质升级、深化利益融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举措。立足中拉资源禀赋和资金技术能力优势互补的基本面,得益于双方积极主动的政策引导和配套支持,产能合作日益成为中拉经贸合作的亮丽名片。

中拉产能合作基础稳固。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在基建、能源资源、装备制造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企业“走出去”、开展产能合作的需求逐步提升。上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债务危机后,很多国家在“华盛顿共识”指导下出现“去工业化”现象。随着本世纪前10年大宗商品繁荣周期的结束,拉美国家经济增长陷入低迷,进一步暴露了依靠初级产品出口和“去工业化”的弊端。此后,拉美国家为探索自主发展,纷纷制定“工业化”或“再工业化”战略,促进产业多元化,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中拉产能合作有助于中国实现优势产能的规模效应,也有益于拉美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是实现中拉共赢的有效手段,也是双方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必然选择。

中方高度重视与拉美产能合作,从总体规划到具体项目再到配套措施,都给出了明确方案。2014年7月,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中方倡议共同构建“1+3+6”合作新框架。“1”是“一个规划”,即《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3”是“三大引擎”,即以贸易、投资、金融合作为动力;“6”是“六大领域”,即以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为合作重点,推进中拉产业对接。

在基础设施领域,中国综合运用自身积累的资金技术优势和运营管理经验,积极参与拉美各国公路、铁路、港口、通信设施等建设,如牙买加南北高速公路、哥伦比亚波哥大地铁一号线、巴西桑托斯港和秘鲁钱凯港等,纾解了拉美基础设施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在农业领域,除传统农产品贸易外,中国企业通过在拉美国家租赁土地、经营农场、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等方式嵌入当地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中粮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产业链,提升全球贸易物流能力,在巴西一手打造桑托斯港粮食码头,农业合作已延伸到物流基础设施领域。在拉美较小的经济体,中国通过推行“光伏农业”“菌草种植”等方式提升农业的“智慧含量”,打造“小而美”的项目。

在制造业领域,中拉之间的互补性更为明显。综合来看,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从中高水平向高端制造跃升的阶段,而拉美国家除部分国家制造业门类较为齐全、水平较高外,大部分处于结构单一、水平较低的状态。随着内外环境变化,中拉制造业合作势头加快。特别是墨西哥以其产业配套完整、政策支持到位等有利条件,吸引了大批中国制造业企业,其中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领域占据主流。除一般制造业外,中拉在高端制造方面合作也卓有成效。中国和巴西历时30多年联合开发的地球资源卫星项目是南南国家科技创新合作的典型案例。

在数字技术领域,中国华为公司20多年来持续耕耘拉美市场,是多国3G、4G、5G网络技术的设备供应商和服务商,为拉美国家的数字转型和信息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在数字赋能时代,拉美国家致力于发展数字经济,以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企业和以阿里巴巴、希音等为代表的跨境电商进军拉美。随着经济社会从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型,中拉在大数据、云计算、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也逐渐提上日程。近期中巴两国元首会晤,进一步强调了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的合作。

在能源资源领域,中国除通过传统贸易进口大量拉美的能源和矿产品外,还通过对当地产业进行投资,介入产业链上下游,增加产品附加值,带动当地产业多元化发展,为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中国宝武集团在巴西建设的智能化钢厂,将铁矿石就地转化为高端汽车板材,带动当地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石油、中石化在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的石油项目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合作模式。

近年来,中国和拉美国家积极推动能源转型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中国外贸“新三样”在拉美成为热词。拉美国家新能源资源丰富,许多国家将大力发展新能源视为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中国在新能源领域拥有全产业链优势和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双方合作互补优势突出。拉美地区的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构成“锂三角”,锂矿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60%,宁德时代在玻利维亚、天齐锂业在智利、赣锋锂业在阿根廷不断拓展业务,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长城汽车在巴西等地投产运营,新能源合作成为中拉能源合作的新亮点。

更多资讯可关注第一黄金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第一黄金网APP
31 收藏


    相关阅读

    导航

    本站郑重声明:第一黄金网中的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