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橙
天空蓝
忧郁紫
玛瑙红
炫酷黑
深卡色
黎明
收起
下载APP
首页> 股市消息>

正文

发展养老金融 打造长者友好型银行 ——专访交通银行养老金融部总经理李利

2025-05-20 02:00:00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第一黄金网
摘要
证券时报记者李颖超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近年来,交通银行(下称“交行”)坚守国有大行职责使命担当,围绕国家战

证券时报记者李颖超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近年来,交通银行(下称“交行”)坚守国有大行职责使命担当,围绕国家战略导向,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将“五篇大文章”做实做细。

2024年年报显示,通过技术和数据赋能,去年交行制造业中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普惠“两增”、绿色等领域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1.9%、9.1%、29.1%、8.6%,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资产结构持续优化。

而作为较早布局养老金融的商业银行之一,交行已实现协同发展养老产业金融、养老金金融、养老财富金融、养老消费金融和适老金融服务,支持银发经济、健康产业和中国式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养老金托管规模居行业前列。

“人口老龄化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将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未来养老金融行业将呈现养老财富管理普惠化、金融服务场景化、服务模式数字化三大趋势。”交行养老金融部总经理李利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多维度构建养老金融生态

证券时报记者:交行如何理解“五篇大文章”中养老金融的意义?

李利: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养老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此举既是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前瞻性战略部署,也是老龄化背景下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发展战略规划的高度审视,养老金融对于提升养老服务供给的整体水平、满足老年人对养老生活的美好向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从需求端提升居民养老财富储备和养老支付能力,还是从供给端支持增加养老服务,均为养老金融需重点关注的领域。

实际上,在养老服务体系和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进程中,各家银行均给予了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乃至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建设中,金融体系均发挥了关键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构建可持续的养老金融生态系统需要哪些核心要素?交行有哪些具体实践?

李利:养老金融生态系统是依托于养老生态体系构建而成,其核心要素包含政策引导、市场供给、科技赋能以及社会协同等多个维度。就当下形势而言,我国现阶段主要聚焦于老年人在医、食、住、行、游、养、学等方面的需求,积极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社区建设等工作。这些举措均以老年客群或长者客群为核心服务对象,需将其纳入整体养老生态体系进行统筹考量。

就交行自身而言,我们于2021年成立了养老金融部,负责统筹协调和牵头推进集团养老金融业务发展,同时承担部分第二支柱年金业务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业务,以及养老金融生态建设的创新探索。

根据最新制定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规划方案,交行以“打造长者友好型银行”作为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愿景,发展目标为:到2027年,建成“战略清晰、机制健全、布局全面、产品丰富、服务完善,主要服务领域同业领先”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从交行的服务实践出发,我们主要从两大维度展开行动:一是构建全链条服务闭环,二是推动跨领域协同创新。比如,打通养老财富的“存—投—花—传”全流程环节,提供“养老一本账”全景账户;围绕银发人群养老生活场景,与多方深入合作,共建多元化、全方位的养老生态体系。

多方协同与科技赋能

证券时报记者:在养老生态构建中,交行与其他金融机构、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的合作情况如何?

李利:在养老生态构建中,社会主体众多,银行积极推进与政府、机构及第三方合作。

比如,自去年4月起,针对养老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要求,交行与民政部及各级民政局紧密协作,成为多个省市民政系统的合作银行,推出适配的公证提存及三方监管系统,有效落实养老资金监管。

此外,我们与社区助餐机构合作,支持其发展并参与助餐支付优惠活动;为康养旅居提供支持服务,参与长三角康养旅居联盟建设;交行与上海11个区合作推广就医陪诊服务,交通银行小程序已链接就医陪诊平台,后续将在手机银行等渠道引入该服务。

在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上,交行与上海部分区联合探索养老生态发展示范区建设,探索孵化老年用品和养老科技企业,培育适配老年人生活的商业业态,打造活力老人的欢乐城、高龄老人的悠活城。

证券时报记者:金融科技在养老金融实践中发挥着哪些作用?

李利:金融科技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首先是安全性。随着数字化进程加速,金融科技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在老年人使用金融产品时,应着重强调金融科技在保障老年人金融账户、消费、交易安全等方面的作用。

其次是金融产品的创新,特别是针对养老服务产业的金融创新。有些养老机构由于自身财务规范性较差,且大多属于非营利组织,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在融资方面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大数据分析,如入住率、床位数、定价以及质量监测数据等,来改变传统的授信准入模型。

最后是消除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对于相对年长的老年群体来说,使用电子产品存在一定困难。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在消费支付、转账交易、手机银行、小程序等方面提供便捷、安全的适老化服务。

养老金融未来三大趋势

证券时报记者:若要实现养老生态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哪些努力?

李利:我认为,发展银发经济应着重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点在抗衰、健康、旅居消费与医疗照护,满足其心理需求与生活需求。

其次,应在业态与服务层面进行创新。既然致力于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就必须以老年人为核心,围绕活力老人和高龄自理老人进行产业布局。不能沿用以往以年轻人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而是要突出老年群体的特色。

例如,将电影院设置在商场高层,对于老年人而言极为不便,夜间观影后难以找到电梯。此类业态缺乏友好性,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未将其作为核心服务对象,因而我们主张商场应设置慢行系统,配备共享代步车,方便老年人在商场内自由穿梭。

证券时报记者:未来几年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的?

李利:我们认为,未来养老金融行业将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养老财富管理普惠化。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银发人群的财富积累不断增长。银发人群对于财富的流动性管理、保值增值和传承相关金融服务需求将持续增加,高质量、定制化的财富管理服务不再是高净值客户专属,必将“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金融服务场景化。随着60—69岁低龄群体规模增长、健康意识觉醒,以及自身支付能力增强,银发人群在医疗健康、旅游服务等诸多领域的消费意愿将加快释放。在此趋势下,养老金融不仅要在金融机构自身渠道提供,更要嵌入到银发人群养老生活的各类场景中。

三是服务模式数字化。一方面,面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理财目的、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金融机构需要发挥自身客户数据和金融科技优势,为客户提供适配需求、高度定制化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银发人群培养了线上消费习惯,金融机构需要加强线上服务渠道建设,通过AI和即时通信技术,为客户提供“足不出户”的金融服务。

综合来看,养老金融是养老体系完善的重要推动力。银行需为养老产业企业和机构提供融资性支持,助力其实现有效发展。同时,还需在老年群体财富管理、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方面下功夫,提升老年人养老财富支付能力和安全保障,守护好老年人的“钱袋子”。

更多资讯可关注第一黄金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第一黄金网APP
31 收藏


    相关阅读

    导航

    本站郑重声明:第一黄金网中的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