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为增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中国平安联合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甘肃省地震局、临夏州人民政府以及积石山县人民政府等单位,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2025年基层应急能力提升”活动,并联合发布《地震知识与防震避险科普指南》。此外,平安产险正式对外发布了“平安地震巨灾模型”,并介绍了该模型原理功能,技术支撑以及在风险减量中的创新实践。
据介绍,该模型是平安产险针对中国地震频发且风险评估需求迫切的背景下研发的创新工具。该模型以多源高精度数据为基础,构建了随机事件模型、地震动场模型、易损性模型和地震损失模型四大核心模块,结合超算算力、时空大数据平台及专业人才团队,实现地震风险的科学量化与精准评估。此外,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平安产险自研的“鹰眼系统”已通过多灾种灾害风险精准识别、预警及管理,搭建了包括地震在内的10余种灾害的数字化风险地图,能够提供近20种灾害的精准预警,具备应对地震、台风、暴雨等重大灾害的概率计算模型。
“防震减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这份《科普指南》的诞生恰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平安产险党委书记、董事长兼CEO龙泉表示,未来,平安产险将持续与政府、科研机构、社团组织和社会公众携手,推动防震减灾从“被动防御”向“主动免疫”跃迁。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应急管理部原党委委员、副部长郑国光表示,防灾减灾既要靠政府主导,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将持续发挥桥梁作用,深化与中国平安等企业合作,未来将继续推动防灾减灾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让科学避险意识扎根基层,助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
平安集团品牌宣传部总经理陈遥表示,基层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的“最初一公里”和应对处置各类突发灾害事件的“第一道防线”。中国平安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推进应急管理“1+N”政企协作模式向重点区域延伸、向细分领域拓展,凝聚各方力量,助推灾害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风险。
据介绍,2024年,平安产险通过平安企业宝等APP通知、短信提醒、AI电话多种方式,累计预警台风、暴雨等灾害41.1万场,发出预警信息105.5亿次,线下提供现场服务超20万次,总共覆盖6734万个人及企业客户。2024年10月,平安产险在广东东莞发起成立了“湾区风险减量创新研究中心”,2025年累计触发风险预警237次,远程干预46次,实现72个工程项目零事故,有效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同时,依托“安责险科技预防体系”为405家企业排查隐患57处,覆盖1140家企业超114亿元风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