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高江虹实习生陈佳赫北京报道
5月12日,法国奢侈品巨头迪奥(Dior)向中国客户发送短信披露,公司于5月7日发现部分客户数据曾被未经授权的外部人员获取。随后全球各地Dior客户也接到了类似信息,数据泄露危机蔓延开来。
这不啻于一出黑色幽默——5月8日爱马仕刚以“科技先锋”之姿成立AI治理委员会,誓言用算法重塑奢侈品的未来。这场“AI治理宣言”与“数据裸奔事故”的荒诞对照,恰是奢侈品数字化狂潮的缩影。
自2022年元宇宙浪潮以来,奢侈品巨头们的科技化尝试始终伴随争议。从虚拟时装秀到AI设计系统,从区块链溯源到智能穿戴设备,传统奢侈品牌如同追逐潮流的社交名媛,在元宇宙诊所与AI美容院之间辗转反侧。每次转型都标榜为“历史性突破”,却总被质疑是营销驱动的技术表演。
因此,当爱马仕试图用AI“治理未来”时,迪奥的“数据门”却撕开了另一道现实裂痕:奢侈品数字化究竟是追逐热点的短暂狂欢,虚幻的泡沫,还是通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AI兴起:效率革命与隐私代价
今年AI 的迅猛发展让奢侈品品牌看到了讲故事的新方式。日前法国奢侈品牌爱马仕正式宣布将成立人工智能治理委员会,旨在确保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符合伦理标准、透明度及法规要求,同时兼顾社会责任。这一人工智能治理委员会成立的背后,是爱马仕也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在其产业链各个环节运用人工智能提高效率。
不独爱马仕,要客研究院院长周婷指出,AI正被用于(奢侈品行业)客户数据整合、设计辅助、营销内容生成、服务模式创新和内部流程优化。以路易威登(LV)为例,其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数据,将用户画像归纳为“潮流时尚”“复古”“实用主义”“高端”四大类型,将传统需耗时三周的洞察压缩至一天;迪奥虚拟试衣间通过算法推荐限量款,响应时间从90秒缩短至30秒;劳力士则整合多渠道资源,通过AI精准定位高净值人群。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生成式AI将在未来五年内提升企业营销效率超40%。
奢侈品牌如今对 AI 的热情,不禁让人联想到 2022 年的元宇宙热潮,当时各大奢侈品牌的元宇宙狂欢,像是一场提前暴露行业焦虑的群体性实验。不过,随后元宇宙热潮比巴黎时装周的掌声消散得还快,NFT交易量九个月暴跌97%,Meta的元宇宙部门亏得祖坟冒青烟。而所谓的“数字资产”,不过是资本在虚拟世界种的韭菜园。
“对于商业社会的影响来说,元宇宙和AI差不多,都是一波波概念,一波波资本追逐,一波波投机,”周婷指出,所不同的是,AI比元宇宙更实践,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深刻,她认为正确的逻辑应该是先有AI,当AI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机会支撑真正的元宇宙社会。
周婷透露,少有因为拥抱AI而盈利的公司,原本处于盈利状态,因为引入AI效率和利润更高的公司倒是有一些。 “目前以AI相关业务为主业的新创业公司中,盈利的不足一成。”周婷说道。
拥抱AI还不足以盈利,带来的风险却很致命。迪奥数据泄露事件中,品牌强调“敏感信息未被泄露”,但消费者的恐慌并未平息。许多网友质问:“我的消费习惯、穿搭偏好甚至社交圈层都被AI解码,这些‘非敏感数据’若被滥用,和泄露信用卡号有何区别?”更危险的是,算法可能通过数据关联推测用户隐私——例如,某用户频繁浏览高价腕表却从未下单,AI或据此推断其经济状况,进而推送信贷服务。
奢侈品客户多为高净值人群,他们对数据泄露的容忍度远低于普通消费者。品牌若不能建立独立于通用法规的保护标准,必将引发信任雪崩。
失衡的天平:从“数据掠夺”到“责任创新”
迪奥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还在持续,消费者对数据安全的顾虑已经向全行业蔓延。微博上有消费者开始思考,“我花百万买铂金包,是因为相信爱马仕的‘绝对安全’。若品牌连数据都守不住,凭什么让我为溢价买单?”
“客户是核心资产,客户数据安全是最基本的底线,这提醒所有奢侈品牌都务必更加重视数据安全,也提醒国家数据安全立法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周婷说。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郭剑光也指出,“DIOR事件揭示大品牌在中国大陆(为例)要自身去大力加强监管,加大到与欧美同步(如欧洲的GDPR标准),加大在人材资金技术投资在这方面。”
AI确实在改变游戏规则,Dior的虚拟试衣间能让你穿着高定在元宇宙走秀,算法推荐的限量款比最资深的sales还会读心术。但当消费者看到AI生成的“中国风”设计充斥着刻板元素时,突然意识到,算法或许能预测流行趋势,却永远算不出奢侈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稀缺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这种矛盾在消费端呈现为数据伦理的困境。迪奥事件中,AI算法无法离开对数据的收集,算法通过消费轨迹推测经济状况的技术可能性,本质上暴露了数字化进程中的价值异化。奢侈品行业引以为傲的“私人定制”服务,在AI时代正蜕变为数据全景监狱的温柔陷阱。用户对“非敏感数据”的质疑,实质是对数字化进程中主体性丧失的集体焦虑。
对于AI技术应用的边界,行业内部亦存在深刻分歧。周婷认为,关键在于品牌如何有节制地使用技术。“AI能提升效率,但若滥用导致过度曝光,反而会消解稀缺性——限量款的灵魂在于‘限’,而非‘量’。”
郭剑光则不认为应用AI会破坏奢侈品的稀缺性,反过来可令品牌更好地管理这个稀缺性。例如,更好的前端服务会令目标客户有更好的售前中后体验,也能增加品牌对每一个客户的个人化产品服务(如应用大数据加入AI分析与可穿戴互动)。这一观点与周婷提出的“节制使用技术”形成呼应——AI也可以是稀缺性的守护者,而非解构者。
然而现实中的矛盾在于,当Gucci的AI设计系统一天产出500个新款时,数字化正以效率解构奢侈品赖以生存的时间价值。爱马仕工匠200小时缝制的铂金包,与AI两秒生成的100个虚拟衍生款,本质上是一场“匠心”与“算法”的降维战争。
此刻,奢侈品行业正站在数字化悬崖边——向前一步可能是科技赋能的天堂,也可能是价值解体的地狱。迪奥的“数据门”绝非偶然,而是盲目崇拜效率的必然代价。
“我们对奢侈品在AI应用方面应该更有耐心,因为AI技术需高度成熟可靠,才不会给奢侈品牌带来不可控的风险。”郭剑光提醒道,奢侈品牌的工作是用200小时说服一块皮革成为艺术品,而AI的任务应该是让更多人看懂这种说服的价值。
而数据安全是最基本的底线。若连这条底线都守不住,奢侈品百年积累的溢价神话终将崩塌。毕竟,在数字时代,真正的奢侈不再是标价后的零,而是明知可以走捷径,却偏要选择笨拙的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