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唯珂广州报道
五月以来,各地耗材集采持续深入,高值耗材之外,普耗也有所涉及。
5月9日,福建省厦门市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一次性使用有创血压传感器、一次性使用宫颈扩张球囊医用耗材产品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
同日,福建省宁德市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袋、一次性使用血氧饱和度传感器医用耗材产品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
除了上述两地外,福建龙岩市医保局于5月6日发布集采1号文件,采购品种为静脉采血器、吸氧管(鼻氧管类-不含湿化瓶)、医用针灸针、胰岛素笔用针头、静脉输液针;福建漳州医保局刚于5月7日完成一次性使用压力延长管、注射器的信息维护,医用垫单、胰岛素笔配套用针两类耗材已完成企业报价。
深圳医保局于5月6日启动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类耗材信息维护;京津冀3+N动脉瘤夹带量联动采购也在近日启动,四川、上海已官宣进场,并先后开展医疗机构报量工作。
此外,根据各地披露的集采计划,胸、腹主动脉支架、腔静脉滤器、脑脊液分流系统、高频电动刀头等有望在2025年启动集采降价。
华南某医疗行业研究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集采常态化之后耗材器械企业如何转型成为目前关注的重点,目前来看随着环境变化,未来国产器械耗材企业具备升级突围的机会。
集采持续深化、企业加速调整
按照各省工作重点披露,2025年全国联采将继续推进,目前已有四大全国联采项目消息传出。此外,省级耗材集采将进一步推进,高值耗材之外,普耗的集采改革也在推进中。
江西牵头的生化试剂联盟集采已于年初公布中选结果。由江西牵头的生化试剂联盟集采包括糖代谢、离子微量元素、血脂脂蛋白、肝功能、胰腺类、肾功能等生化诊断试剂。
在2024-2025年医用耗材集采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头部企业通过战略调整实现了逆势增长。
威高骨科年报显示,在运动医学全国集采执行后覆盖医院数量从734家增至1786家,带动相关产品线收入增长近4倍。而公开资料显示,威高骨科在2025年加速布局骨科手术机器人赛道,通过技术创新规避传统耗材的集采风险。
神经介入领域的归创通桥则展现了另一种成功路径。根据2024年业绩交流会披露,公司通过积极参与10次集采,多款产品参与集采并中标,如在2024年京津冀“3+N”联盟集采中,通桥银蛇颅内支持导管以A组最高排名中标。
在第五批高值耗材国家集采中,ZYLOX Penguin静至髂静脉支架成为髂总静脉部位适应证的唯一全国首轮中标者。
加速出海、下沉市场转型
面对国内市场的变化,也有耗材企业开始加速出海进程。
归创通桥在2025年将战略重点转向海外市场拓展,公开资料显示,归创通桥已建立66款产品管线,其中47款产品已获得NMPA批准上市,8款产品取得欧盟CE认证,更有多款产品在德国、英国等国家及地区获得上市批准。采取“国内集采保基本盘,海外拓展求增长”的战略。
对于未中标企业而言,2024-2025年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挑战,但也催生了多样化的转型路径。
春立医疗在2025年战略中明确将放弃传统骨科耗材业务,全面转向齿科3D打印及手术机器人研发。
华南某医疗器械行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种“壮士断腕”式的转型虽然风险较大,但在创新器械暂不纳入集采的政策背景下,可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海外市场拓展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蓝帆医疗在2024年心脏支架集采后,通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将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40%,并收购东南亚渠道商完善全球布局。
近年来,通过并购柏盛国际、NVT等企业,蓝帆通过“高值耗材+低值防护”的产品矩阵加速扩张。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蓝帆医疗的心脑血管产品全球销售超过100万条。公司冠脉支架产品在全球冠脉支架市场保持中国企业海外第一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亿美元收入来自海外,在销售、临床、注册、生产、研发等方面兼顾了国际化和本地化。
这种“走出去”战略不仅缓解了国内集采压力,更为企业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另一类企业则选择“下沉市场”策略。2024年以来,部分未中标IVD企业积极调整市场定位,将业务重心转向县域医院和民营医疗机构,避开竞争激烈的三甲医院市场。这种策略虽然单产较低,但凭借更灵活的价格体系和本地化服务,仍能维持一定的生存空间。
行业整合也在加速推进。此前即有行业人士预测,未来大量中小型耗材企业可能被威高、迈瑞等龙头收购,这种“大鱼吃小鱼”的行业洗牌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整体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具备特色技术或细分市场优势的中小企业可能获得更好的估值和发展机会。
总体来看,2024-2025年的耗材集采正在重塑行业格局,无论是头部企业还是落标企业,都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
创新研发、市场下沉、海外拓展和行业整合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应对集采的主要战略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政策环境的变化、技术创新的速度以及企业的战略执行力将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实习生周家怡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