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晚间,海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马汽车”或“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当日召开了业绩说明会。在会议上,海马汽车遭遇投资者连环责问,直击企业困局痛点。有投资者用《红楼梦》警句“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讽喻企业转型迟滞,直指其“已无未来”,并诘问海马汽车,“真要到破产退市再做出改变吗?”
财报显示,海马汽车2024年营业收入为17.8亿元,同比下降30.28%;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2.02亿元变为亏损1.4亿元,亏损额有所减少;扣非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3.23亿元变为亏损4.06亿元,亏损额进一步扩大。进入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2.68亿元,同比下降37.9%;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8591万元变为亏损3000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8641万元变为亏损3431万元,亏损额均有所减少,但不足3亿元的季度营收规模,已与头部新能源车企单月销售额拉开量级差距。
业绩说明会上,投资者提出的问题相当尖锐。
投资者询问,海马汽车上市以来在二级市场融资约45亿元,其在融资前后时间段进行6次微乎其微的分红;二级市场投资者为海马汽车地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海马汽车为投资者做了什么呢?还有投资者询问,公司连续多年亏损,啥时候破产重组?以及公司打算朝什么样的规模和业绩发展,是否有中远期规划,业绩目标?
公司以“聚焦主业,蓄力转型”回应。当被问及“何时破产重组”,管理层强调“正利用现有资源破旧立新”。出口业务被寄予厚望却面临同行挤压,氢能战略被指“起大早赶晚集”,智能化布局滞后更遭诘问:“当行业跨过电动化门槛,尚未站稳脚跟的海马如何参与下一轮竞争?”
战略路径的阐释成为管理层防守重点。公司提出四大方向:扩大出口规模、拓展代工合作、推进氢能汽车等新产品、优化资产配置。其中,海南自贸港氢能生态建设被反复强调——从上游绿色能源中心到中游低碳工厂,再到下游马邦出行,试图构建全产业链零碳闭环。据透露,氢燃料电池汽车与七座纯电车型已在海南旅游、会务场景投入运营,但具体规模与盈利情况未予披露。
饱受争议的智行盒子项目再成焦点。投资者指出该B端产品交付屡次延期,质疑其商业化前景。公司回应称已取得量产许可并完成小规模验证交付,将“聚焦细分市场差异化竞争”。对于马邦出行等新业务,公司强调将发挥海南区位优势,未来向郑州等地复制模式,但未提及具体时间表与资源投入规划。海马汽车还称,公司将充分发挥海马财务在产业链金融方面的服务能力,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积极探索于出行业务各环节开展相关金融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一名投资者对海马汽车管理层发出了连环责问:新能源汽车月渗透率已超过百分之五十,表明当前已成功迈过电动化的门槛,下一步将是智能化的竞争;然而海马汽车连电动化还未搞明白,何以能参与下一轮的竞争呢?
他表示,海马汽车在国内汽车市场已无立锥之地,连大本营海南、河南市场也已抛弃海马汽车;严重依赖的出口业务,也受国际复杂局势及国内同行竞争而承压;海马汽车已无未来这已成事实。
这位投资者还用《红楼梦》警句“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讽喻企业转型迟滞,直指其“真要到破产退市再做出改变吗?”
对此,公司以“正在尽最大努力利用现有可用资源和条件,破旧立新、坚持转型,践行适合公司自身情况的发展道路”来反复重申决心,但未给出扭亏的明确节点。
这场火药味十足的业绩说明会也揭开了这家老牌车企转型期的阵痛图景。当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的行业分水岭到来,仍在纯电与氢能技术路线上摇摆的海马汽车,既缺乏规模效应支撑研发投入,又面临出口市场的不确定性。其押注的氢能赛道虽具战略前瞻性,但商业化进程远慢于纯电领域,在现金流吃紧的情况下,双线作战或将加剧资源消耗。如何将海南自贸港的政策红利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仍是横亘在这家车企面前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