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橙
天空蓝
忧郁紫
玛瑙红
炫酷黑
深卡色
黎明
收起
下载APP
首页> 国际>

正文

撒哈拉沙漠里的丰收——中国水井在埃及荒漠里浇灌出良田

2025-05-10 00:01:00来源:新华财经
责任编辑:第一黄金网
摘要
新华财经开罗5月9日电 (记者董修竹隋先凯)立夏前夕,埃及南部新河谷省广袤的撒哈拉沙漠里翻涌起金色的麦浪,收割机奏响收获

新华财经开罗5月9日电 (记者董修竹隋先凯)立夏前夕,埃及南部新河谷省广袤的撒哈拉沙漠里翻涌起金色的麦浪,收割机奏响收获的进行曲——中国水井在无垠荒漠中浇灌出的良田喜获丰收。

“我们很高兴和中国企业进行农业合作,今年的第一茬小麦丰收了,我们很开心!”“埃及的未来”农业生产项目奥瓦伊纳特(Owainat)片区经理阿布-基尔·易卜拉欣(Abou-Elkhier Ibrahim)捧起一把饱满的麦粒,兴奋地给记者展示起来。

奥瓦伊纳特片区的机电部门经理穆罕默德·霍萨里(Mohamed ElHosary)告诉记者,这里每费丹(Feddan,埃及土地面积单位)(约6.3亩)土地能产3吨小麦,除了小麦,地里还种植了苜蓿、土豆等作物,长势也十分喜人。霍萨里将地里的好收成归功于通过指针型喷灌设备不断润泽着干涸沙土的地下水。

“埃及未来”农业生产项目于2022年5月在埃及总统塞西的见证下启动,该项目是埃及最大限度地扩大生产机会,实现粮食安全和战略商品自给自足的最重要的国家重大项目之一。中曼埃及公司2024年10月起启动了奥瓦伊纳特水井项目,凭借装备和技术优势,已成为埃方业主倚重的钻井力量。

“本地企业一般要15到17天才能打一口井,但是中国企业中曼公司平均4到5天就能打出一口井,非常高效,希望中曼能继续助力我们在埃及各地的沙漠里种上更多作物。”霍萨里说。

中曼埃及公司奥瓦伊纳特水井项目经理赵宝江向记者介绍,项目现有6支打井队,130多名中埃员工轮班作业,钻机24小时运转。自2024年10月以来,作业队克服高温、风沙、地层复杂、设备运输等困难,不到一年时间已完钻63口深约450米的水井。

记者走访了中曼奥瓦伊纳特水井项目的6支打井队作业现场,无边无际的沙海中,6架30多米高的钻机在相隔十几公里不等的地方陡然矗立,钻机轰隆转动,各类钢铁器件在风沙中碰撞,演奏出铿锵的劳动号子。中埃双方员工身穿红色的工作服,头戴白色安全帽,从早到晚在强紫外线和沙尘中紧张有序地忙碌作业,从大漠深处发掘“生命的源泉”。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开发布的报告,小麦是埃及人主要的食物来源,埃及每年每人需消费约146公斤小麦。中曼埃及公司总经理赵吴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地能产将近480公斤小麦,也就是说每亩地能解决至少3个埃及人一年的口粮问题。”

“中曼的钻井队是大漠中的‘铁血之旅’,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坚持不懈地做民生工程,就是为了能为中埃共建‘一带一路’贡献绵薄之力,看到井水让当地民众获益,我们由衷高兴。”赵吴涛说。

中曼的水井项目不仅帮助当地民众解决吃饭的问题,也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和中国师傅传帮带的方式帮助解决埃及年轻人的“饭碗”问题。

在中曼埃及公司工作了五年的穆罕默德·贾比尔(Mohamed Gaber)告诉记者,他从普通工人做起,如今已成为一名平台经理。“在这里,中国师傅教会了我很多技术,教我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保持耐心,在运营团队的支持下克服困难,始终努力做到最好。我为能在这样的团队里成长进步,在沙漠中创造新环境感到自豪。”

奥瓦伊纳特水井项目作业经理法赫米·阿卜杜勒-哈米德(Fahmy Abdelhamid)说,“我们团队的氛围就像个大家庭,遇到问题,中埃双方的员工发挥各自的经验齐心协力地解决问题。有了水,就有了生命,能够参与到这里的建设中,为这片土地注入活力,对我们而言意义非凡。”

埃及约96%的国土为沙漠,却承载着过亿人口。为缓解粮食进口压力,埃及政府2015年以来不断加大开垦沙漠、新增耕地的力度。中曼集团于2016年10月成立中曼埃及公司,深耕当地水井市场。从西奈半岛到明亚省撒哈拉沙漠深处,从马特鲁省的锡瓦绿洲到阿斯旺考姆翁布沙漠……8年多来,这支由中埃员工组成的水井施工队克服各种困难,帮助埃及累计钻探沙漠水井680余口。在井水滋润下,荒芜的沙漠逐步变为良田。

在奥瓦伊纳特一口刚刚完钻的井旁,中曼集团董事长李春第品尝了出水口喷涌出的清澈甘甜的井水,他说,“我们将在这里坚持继续做下去,而且将投入更大力量推动埃及民生工程的发展,造福埃及人民,也为中埃人民的友谊添光加彩。”

更多资讯可关注第一黄金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第一黄金网APP
31 收藏


    相关阅读

    导航

    本站郑重声明:第一黄金网中的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