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罗氏制药在上海举办全新生物制药生产基地投资项目启动仪式。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全新生物制药生产基地预计投资20.4亿元,将用于眼底病创新药物法瑞西单抗(商品名:罗视佳)的本地化生产,用地约53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预计2029年落成,2031年投产。新生产基地建成后,将成为罗氏制药在中国的第二个创新药物生产基地,与位于百米之外的罗氏制药中国区总部现有生产基地协同运作。
2024年10月,国家药监局印发《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工作方案》,试点期限至2026年12月31日。方案明确,试点品种原则上应当为创新生物制品、临床急需生物制品或者国家药监局规定的其他生物制品,包括多联多价疫苗、抗体类生物制品、抗体偶联类生物制品、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生物制品以及胰岛素类生物制品等。
边欣介绍,借助政策红利,罗氏将能够实现本地化生产的落地。同时上海市也有很多利于本地化生产的举措,能够使得罗氏把这一个项目结合国家政策最后落地到上海浦东。在项目落地过程中,上海市政府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包括生产场地的选择、环评标准等多个环节,每一步都在为企业贴心且务实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和挑战。比如当罗氏去申请国家分段生产的试点项目时,需要提交很多资料,“怎么样定位,怎么样能让项目顺利符合国家监管的要求,相关部门都给了非常多的具体指导”。
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徕在致辞时表示:“近期经济全球化遭受了严重的挑战,罗氏依然坚定地投资中国,信任上海,扎根浦东,并且逐步将进口产品转移到中国境内生产,这个具有前瞻性的投资决策,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有利于抵御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的冲击,也有利于稳定供应链,降低成本,更好地拓展市场。浦东也将继续致力于打造外资企业投资兴业的最佳选择。”
早在1994年,罗氏作为第一家跨国药企入驻浦东张江。1997年,罗氏在上海总部园区的生产车间正式建成投产,并于2005年在华建成了高致敏生产车间。2024年,罗氏实现了抗流感创新药玛巴洛沙韦(商品名:速福达)的本地化生产。此次罗氏制药启动的投资项目是跨国药企在华首次实现大分子抗体药物的本地化生产。边欣在采访中介绍,速福达的本地化生产落地后,明显发现像今年的流感季,“一盒难求”的情况得到很大缓解。大分子药物代表着生物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相信随着大分子药物本地化生产的落地,一定也会解决患者的急需,避免出现供药短缺的现象。
“上海作为高水平开放的领头羊,其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城市特质,为包括罗氏在内的跨国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长期发展的信心和保障。”边欣表示,行动胜于语言,罗氏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对中国市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