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三大运营商交出了差异化明显的成绩单。
财报信息显示,中国移动(600941.SH)以营收2638亿元、净利润306亿元继续领跑行业,营收规模接近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之和的1.3倍。中国电信(601728.SH)营收1345亿元、净利润89亿元,但以5G用户渗透率62%的亮点领先行业。中国联通(600050.SH)则首度实现营收突破千亿元规模,达到1033.54亿元、净利润26.06亿元,其净利润规模仅为中国移动的8.5%。
从经营指标增速的角度来看,中国联通的营收与利润增速为三家中最高,分别达到3.88%和6.50%;对比之下,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的营收同比分别增长0.02%、0.01%,净利润则分别增长3.5%、3.1%,增速均较往年显著放缓,这一点也在官方数据中得到印证。工信部最新发布的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25年一季度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469亿元,同比增长0.7%。
用户规模方面,中国移动的移动用户总数突破10亿大关,5G用户达5.78亿户,占行业总量的54%;中国电信5G用户增至2.7亿户,渗透率62%;中国联通5G用户1.71亿户,渗透率不足50%。固网宽带市场,中国移动用户数3.2亿户,远超中国电信的1.73亿户和中国联通的1.24亿户,家庭综合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亦持续提升至40.8元。
Omdia电信战略分析师杨光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在电信业整体收入趋缓的背景下,三大运营商的营收已经进入“平稳”期,但开年一季度的财报仍有不少亮点,也显示出拉高第二增长曲线,深挖净利润,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是运营商短期内经营的主基调。
低增长将成常态
经历过去几年的5G资本开支持续下滑,运营商传统网络业务增长趋缓的态势已然明晰。随着一季度财报的发布,市场对于运营商低速增长常态化的认知也进一步加强。
以三大巨头0.02%、0.01%和3.88%的营收增速为例,记者注意到,在2023年同期,这一数据为10.3%、9.4%、9.2%。大幅下滑的背后,则是运营商传统市场——移动用户和宽带市场已接近饱和。
运营商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中国移动移动用户达10.03亿户,渗透率超70%;中国电信、中国联通 5G 用户渗透率分别达62%和 58%,用户增长红利见顶。ARPU值也持续承压,如中国移动移动ARPU为 46.9 元,较2022年下降约 5 元。
尽管营收增速放缓,三大运营商净利润仍保持微增。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3.45%、3.1%、6.5%。电信分析师周桂军指出,这一 “增收不增利” 的背后,一方面是三大运营商通过削减资本开支和优化成本结构维持盈利,如根据此前公布的年度预算,2025年三大运营商合计资本开支2898亿元,同比下降9.1%。另一方面则是运营商通过深挖家庭与政企市场拉高盈利空间。财报信息显示,一季度,中国移动家庭宽带综合ARPU达40.8元,同比增长2.3%,智慧家庭收入同比增22.5%;中国电信千兆宽带渗透率30%,智慧家庭收入增长11.5%;中国联通融合套餐用户ARPU保持百元以上。
在政企市场,中国移动明确表示政企收入占比持续提升,DICT(数据、信息、通信技术融合的智能应用服务)项目加速复制;中国电信产业数字化收入294亿元,大增23.2%;中国联通产业互联网收入194亿元,其中,联通云收入197.2亿元,增长率高达114%。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一季度,三大运营商应收账款也同比增长超 30%,折射出政企客户回款周期延长。周桂军认为,叠加资本开支向算力倾斜导致的折旧增加,未来三大运营商净利润增速可能进一步收窄。
不过,增长平稳也带来了资本市场的积极预期。记者注意到,大摩、天风证券日前分别就运营商近期业绩作出反应,大摩看好中国移动5G渗透与国际化布局。天风证券则发布研报,认为中国电信基础业务稳健且持续提高分红派息。
转向新兴业务破局
面对传统业务增长放缓瓶颈,三大运营商正将资源向算力网络、AI等新兴领域倾斜,试图打造 “第二增长曲线”。
根据最新财报数据,2025年一季度,中国电信算力投资同比增长 22%,IDC 收入 95 亿元,智能收入同比激增151.6%,量子通信收入增长81.1%;中国联通云收入197.2亿元,大增114%,智算规模超21EFLOPS(每秒一百亿亿次的浮点运算),5G+工业互联网项目累计落地3万个。
中国移动此次虽未披露AI业务收入,但在稍早前的2024年报会上曾公布,2025年计划在算力领域的投资将达到373亿元,约占整体资本开支的25%,而2025年通用算力规模将累计达到8.9EFLOPS,智算规模超34EFLOPS。
杨光认为,算力基建的提速是运营商近两年投资AI的标志性动作,这与此前运营商响应“东数西算”的战略连接起来。据公开信息统计,截至目前,三大运营商在 “东数西算” 工程中累计建成超150个智算中心,覆盖全国八大枢纽节点。
在去年的中期业绩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曾指出,传统通信需求饱和与新动能培育不足是当前核心矛盾。而在日前举行的“2025云智算大会”上,杨杰进一步明确,将构建从算网基础设施应用服务的全栈能力。
同时,中国电信总经理邵广禄此前也明确表示,“云改数转”是中国电信核心战略,2025年计划新增智算中心8个;中国联通则官宣聚焦“联网通信+算网数智”双主业,推动IDC向AIDC升级。
这也使得三大运营商在算力外开始瞄准AI的生态布局。记者注意到,中国移动已推出了 “AI+” 行动计划,并宣布联合以DeepSeek为代表的企业构建全栈国产化推理服务;中国电信则推出了 “息壤” 智算平台,实现科研助手、普惠 AI 等场景落地;中国联通AInet网络完成了3000公里无损数据传输验证,推动AI大模型跨域训练。这些举措,推动了运营商AI相关收入在其营收最新占比中提升至10%到15%。
令人欣喜的是,工信部也正积极推动电信领域有序开放,取消互联网接入服务外资股比限制,为运营商引入国际资本和技术提供了契机。同时,《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明确要求加快算力网络升级,到2025年实现跨枢纽节点时延低于20ms,为运营商算力业务打开了增量空间。
增收挑战依然艰巨
在增收放缓的形势下,运营商虽然依靠新兴业务寻找到突围的曙光,但在业内看来,其挑战依然艰巨。
算力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仍是市场可见的挑战之一。虽然算力投入大刀阔斧,但目前国内通用算力过剩与智能算力短缺并存的问题也进一步凸显——部分老旧数据中心因技术过时或配套服务不足导致闲置,而符合AI大模型训练需求的智能算力供给缺口显著。
周桂军认为,这一问题非运营商独有,而是我国算力市场整体遇到的阶段性挑战,后期只能集全产业之力进行调整,但也意味着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时间,而这会影响运营商算力投资回报周期。
行业普遍认为,目前AI相关收入占比仅10%—15%,且商业化落地面临模型适配、数据安全等挑战,而算力网络的回报周期至少需3—5年,且前两年对现金流造成明显挤压。如中国联通一季度经营现金流净额仅170亿元,然而其同期的营收却高达1033.5亿元。
同时,跨界带来的压力加剧,也成为运营商无法绕开的竞争。市场信息显示,腾讯、阿里正通过云服务蚕食政企市场,虚拟运营商则以灵活的资费分流用户,倒逼运营商加速生态构建。
杨光认为,运营商这些年在云和算力市场拓展很快,其中前者本是互联网厂商的地盘,但随着政企云市场的饱和,运营商增长的压力陡增。
为此,记者注意到,运营商正试图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来建立壁垒优势。如中国移动试图打造“通信+金融”融合服务,中国电信强化卫星通信与量子加密技术,中国联通推动数据与AI深度融合。
不过,杨光认为,这些措施暂时还只是创新探索,要形成规模化增收尚有距离,运营商能否借势完成“数智化重生”,答案或在未来三年的战略推进中渐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