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计算机专业应届生正遭遇史上最冷求职季——各大巨头开启裁员潮、上千份简历石沉大海、校园课程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与此同时,科技行业招聘陷入“死循环”:毕业生用AI批量生成简历,企业则用算法快速过滤。人机博弈间,该专业失业率已接近10%。
十年前企业家们向年轻人许下“学编程=高薪工作”的承诺,在AI浪潮冲击下正土崩瓦解。
编程神话的破灭
自2010年代初起,科技巨头、亿万富翁甚至美国总统纷纷鼓吹“编程是未来”,将计算机专业塑造成通往高薪职场的黄金门票。
2012年,时任微软高管布拉德·史密斯推动高中开设计算机课时宣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起薪将超10万美元,外加丰厚奖金和股票。
这股浪潮推动了计算机教育的蓬勃发展。根据计算研究协会的数据,美国该专业本科生人数去年飙升至17万,较2014年翻了一倍多。
21岁的玛纳西·米什拉就是这场热潮的追随者之一。
米什拉在硅谷附近的圣拉蒙长大。她从小就听说“学编程能拿六位数年薪”,大学毅然选择计算机专业。
但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她今年5月从普渡大学毕业时投递了无数封简历,唯一向她抛出面试橄榄枝的竟是快餐连锁店Chipotle。
她在TikTok上发布视频分享了这段经历,得到15万浏览量。
扎克·泰勒2019年进入俄勒冈州立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高中就热爱编写电子游戏程序的他梦想毕业后进入科技行业。
然而2023年毕业后,他投递了近6000份简历,仅获得13次面试,且最终未能拿到offer。
泰勒回忆,自己曾在一家电子公司实习,最后未被留用;为维持生计,他今年还申请了麦当劳的小时工,却因“缺乏经验”被拒。
目前,他回到老家并靠失业救济度日,通过个人软件项目寻找合作机会。“毕业求职是我经历过最沮丧的事。”
“AI比人更准确”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数据显示,22至27岁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失业率高达6.1%-7.5%,是艺术史或生物学专业的两倍多。
《纽约时报》采访了150多名来自各大高校的毕业生,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投递上千份简历仍石沉大海。
而这场危机的背后,是AI编程工具的迅猛普及与科技巨头的裁员潮——亚马逊、英特尔、Meta和微软等公司正在缩减人力,计算机专业的“镀金时代”正在式微。
如今,科技公司更倾向于使用AI编程助手完成基础代码编写和调试,而这些任务原本是初级工程师的入门工作。
旧金山市中心的广告牌上,代码审查工具CodeRabbit的广告牌赫然写着“比人类更快、更精准”。
“最容易被AI替代的恰恰是毕业生寻求的入门级岗位。”牛津经济研究所高级经济学家马修·马丁指出。
计算机研究协会执行董事Tracy Camp表示,许多高校刚开始将AI工具纳入课程,以适应科技巨头们的需求,而今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则明显脱节。
算法决定命运?
与此同时,就业市场围绕AI的“末日循环”正在运转。
毕业生们被迫依赖Simplify等AI工具批量生成定制简历、自动填写申请表格,应对海投需求;而公司则用AI系统快速筛除如潮水般涌来的候选人。
22岁的奥黛丽·罗勒今年从克拉克大学的数据科学专业毕业后开始求职。她刻意避免使用AI,尝试在简历中突出自己的创造力。不过申请发出后,她在3分钟内就收到一封自动拒信。
罗勒解释,AI筛选系统让简历评估变得机械化,量化指标和显性标签被过度关注,而个人特质与潜力常被忽略。“当算法决定你的命运时,我很难维持动力。”
更讽刺的是,科技公司的招聘流程仍在加码:在线编程测试、现场算法面试层层筛选,但最终多数人只等来“已读不回”。
被AI和裁员双重打击的毕业生将自己长达数月的求职经历形容为“乏味”“沮丧”“幻灭”。
跨界思维成“生存稻草”
即使是政府技术岗位——这个曾经被视为稳定避风港的就业选择,如今也亮起了红灯。
主修计算机专业的斯波里今年从乔治城大学毕业。出于兴趣爱好,她向200多个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岗位投递了简历。
然而摆在她面前的是两座大山——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瘦身”政策下,联邦机构正在收缩招聘规模;另一边,企业对初级编程师的需求正在被AI不断蚕食。
不过,普渡大学的玛纳西·米什拉在求职困境中找到了转机。被快餐连锁店Chipotle拒绝后,通过经营TikTok美妆账号,她意识到相比软件工程,自己更热爱技术营销和销售。
最终,她成功转型科技公司销售岗位,并将于本月开始工作。“当传统路径被AI重塑时,适应力与跨界思维正成为宝贵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