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橙
天空蓝
忧郁紫
玛瑙红
炫酷黑
深卡色
黎明
收起
下载APP
首页> 股市消息>

正文

资本市场包容性改革为何对商业航天敞开大门?

2025-07-21 01:00:00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第一黄金网
摘要
前沿科技领域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在被“点题”的三大前沿科技领域中,商业航天是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

前沿科技领域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在被“点题”的三大前沿科技领域中,商业航天是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速迭代的“三高”行业。前沿科技领域范围非常广泛,此次扩围为何选择商业航天?新政为行业带来了哪些变化?本篇报道将带着这些问题,解读中国商业航天十年变革。

2024年12月27日,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微科技”)首次发射的B300小型货运飞船迪迩三号因为火箭失利未能如愿进入太空,那一刻公司面临存亡危机。

“一方面,我们未能展示飞船完整地在轨飞行,另一方面,搭载的客户产品也受到损失,会谈好的投资也因此停滞。当时我深深地感受到科技型创业企业面对未知风险和挑战的不易。直至现在,我脑海中仍然刻着一条要求‘要发展、先存活’。”紫微科技董事长张晓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感叹,商业航天是个高风险行业。

面对行业的高风险特性,资本市场制度创新正成为关键破局点。科创板改革“1+6”政策应运而生,通过深化改革提升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资本市场包容性改革的配套政策,《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以下简称《科创板意见》)明确,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

改革的巨轮破冰启航,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投资机构如响而应。就在新政推出2天后,北京轨道辰光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首轮及加轮融资,总金额1.4亿元,上市公司上海顺灏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灏股份”)作为加轮独投方投资1.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个月,至少有4起亿元级别商业航天融资项目落地。

“证监会推出的上述措施好比‘及时雨’,极大增强了公司对此次投资决策的信心。”顺灏股份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科创板改革新政出台后,公司加速布局商业航天领域。

十年筑梦:

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

站在当前的节点回望,自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以来,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经历了十年淬炼。

彼时,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商业航天产业刚刚起步,很多人甚至不敢相信民营企业可以造火箭、发卫星。如今十年过去了,中国商业航天从技术探索走向产业落地,不仅可回收重复使用火箭进入密集验证阶段、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进入提速阶段,就连太空游的门票也开始预售。可以说,十年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完成从“跟跑”到“并跑”的蜕变。

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商业航天是指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以盈利为目标,开展提供航天产品的研发、制造、发射和应用的产业。从产业链布局来看,我国商业航天企业已涵盖上游的研发与制造、中游的发射与运营、下游的卫星运营与应用服务等领域。

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商业航天产业已成为各国比拼的焦点。与传统发射报价高昂的大型火箭相比,商业航天企业研发的中小型火箭就好比活跃的“顺风车”,可拼单给有发射需求的客户。

不过,第一批民营火箭、卫星企业融资之路可谓艰难。在采访过程中,有企业回忆,创业初期(2015年)曾向三百家机构发送BP(商业计划书),回者寥寥无几。

研发周期长、试验失败、订单不足,横亘在商业航天企业面前的是重重难题。不过,2024年行业迎来转机,这一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地方政策也持续加码,航天企业甚至成为地方招商抢夺的对象。

“不少地方的产业园区等待航天企业入驻。”有受访者表示,这一年,卫星组网持续放量、可回收火箭技术初现曙光、海南商业发射场投入使用……行业好消息不断。

进入2025年,随着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愈发成熟,发射成本大幅下降,火箭发射频次从“年度计划”转向“周度常态化”。业内认为,2025至2027年是行业分水岭,火箭回收技术成熟与卫星批产能力落地将分别解决成本与周期痛点。更有企业预计,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后,运输成本有望降至每公斤3万元以下。

与此同时,卫星制造正式进入“卫星工厂”模式,实现标准化量产,商业卫星迈上高密度入轨新台阶。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技术突破、需求扩大,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市场规模也迎来快速增长,从2015年的3764.2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2.3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2.5万亿元。

当年的首批民营企业早已成为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的领跑者。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际荣耀”)、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河动力”)等火箭公司在发射市场上占有率居前;紫微科技等积极布局太空游市场。经过多年的摸索,这些走在前列的国内民营航天企业几乎已完成了商业闭环,多家企业估值超百亿元。

十年间,中国商业航天已跨过从0到1的培育期,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向产业化落地阶段。华泰证券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兴认为,商业航天产业从培育期进入壮大期。从现状看,相比上游如火如荼的星箭研发制造,中下游的卫星应用服务市场尚未完全打开,民营商业航天面临商业模式不清晰和盈利能力偏弱的问题,预计应用和经济效益或是产业下一阶段的核心目标。此外,未来政策面或将通过优化行业准入、强化项目核准、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措施,引导资源向核心技术突破和高附加值环节集中。

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蓝航天”)相关负责人预测,卫星互联网与太空旅游是商业火箭行业里最具爆发潜力的两大赛道。随着国内“千帆星座”、GW星座等低轨卫星组网加速,未来五年国内卫星互联网发射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扩围破局:

项目投融资节奏提速

发展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长久以来,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核心技术瓶颈制约发展,比如火箭回收技术滞后,轨道级复用能力缺失导致发射成本居高不下。从产业链企业的目标来看,火箭发射频次、单箭运力仍有优化空间。

另一方面,尽管局部产业形成了商业闭环,但商业航天领域的全产业链商业化之路仍为时尚远。多数企业回报周期漫长、国际话语权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从产业链布局来看,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多数集中在火箭发射、卫星制造等中上游领域,下游应用生态薄弱,部分项目仍依赖政府补贴。

在投融资环节,由于商业航天企业普遍具有高研发投入、长盈利周期的特点,使得它们难以满足传统上市标准中对收入、利润的硬性约束。同时,投资人更追求“可验证成果”,导致大部分资金流向有发射记录的企业。

一家头部创投机构告诉记者,商业火箭企业单次发射成本高达数亿元,而卫星企业从研发到完成组网需要5年至8年的漫长周期,投资圈对这类长周期投资往往比较谨慎。

在全球商业航天正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生态体系竞争”的大趋势下,深化资本市场包容性改革、引入耐心资本成为破局的关键一步。

根据《科创板意见》,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重点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但目前仍处于未盈利阶段的科技型企业。设置科创成长层后,现有和新注册的未盈利科技型上市公司将全部被纳入其中。

“商业航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处于稳定发展现成绩的关键期。”一位有过商业航天项目投资经历的投资人表示,前两年市场已经在期待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能扩围至商业航天领域,此次科创板新政的出台,对于航天企业的融资和长期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扩围后,也提振了券商投行、创投机构的信心。中信证券高管、投行委主任孙毅表示,中信证券将围绕本次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扩容的商业航天等行业,挖掘培育优质的上市企业,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达晨财智业务合伙人刘济帆表示,科创板新政明确重点支持商业航天等前沿方向,这与公司长期聚焦布局的新质生产力核心赛道高度契合,进一步坚定了公司的投资信心。

头部商业航天企业经过数轮融资、估值走高,也有望成为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储备项目。目前,产业领域里备受市场关注的,有以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为代表的火箭企业,也有以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航天”)为代表的卫星企业。

其中,星际荣耀是较早进入辅导备案的火箭公司之一,该公司于今年4月份披露了最新进展报告。星河动力已经完成了19次火箭发射的任务,据悉,该公司也正在推进IPO,计划在合适的时机提交IPO申请。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中,第五套上市标准对发行人的市值要求为,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深蓝航天作为国内掌握液氧煤油火箭回收技术的企业,目前B5轮融资正在洽谈中。“公司将把握当下商业航天企业通过科创板上市的黄金窗口期,积极拓宽二级市场及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速‘星云二号’研发和国内外市场拓展。”深蓝航天相关负责人表示。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扩围后,也给了商业航天企业信心,为行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张晓敏表示,“耐心资本对商业航天的支持,让我们在关注研发的同时,也能放开手脚来培育市场,服务市场需求,公司将同步推进三年上市规划,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展望未来:

商业化初见曙光

6月22日下午4时30分,在无锡市梁溪区紫微科技园内,紫微科技飞船智能制造基地闸门徐徐开启,迪迩五号(B300-L02)空间试验器正式亮相出征仪式,宣告其太空之旅进入倒计时。这艘承载着40项左右的前沿科学实验载荷、合计300公斤货物的航天器,将于今年8月份搭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快舟系列运载火箭直冲苍穹。

张晓敏表示,公司希望通过20次无人飞行试验验证飞船平台的稳定性,通过迭代升级从货运飞船到载人飞船再到商业空间站持续过渡。

事实上,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正从技术验证期迈向规模化、生态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展望未来,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正迈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在政策强力支持、技术关键突破与市场爆发性需求的三重因素驱动下,商业航天企业的商业化路径初见曙光。

深蓝航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的商业化规划将聚焦在发射服务规模化、航天产业多元化方面。一方面,2025年“星云一号”首飞后,逐步提升年发射频次,提高中小型卫星发射市场份额,同时探索火箭一子级垂直回收和重复使用技术的工程化使用。另一方面,依托深蓝航天建设的额济纳旗太空港,开拓亚轨道旅游业务,有望于2027年实现商业化运营。

在卫星发射环节,大运力、高频次、低成本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多家公司已经行动起来。银河航天介绍,公司建立起100公斤至2000公斤级卫星的完整制造链条,该产线具备年产100颗至150颗中型卫星的研制能力,研制周期缩短80%。可重复使用是显著降低卫星发射成本的关键,蓝箭航天介绍,今年6月20日,公司自主研制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试车顺利完成,试验任务取得成功,为即将展开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首飞奠定基础。

太空游也指日可待。据不完全统计,深蓝航天、紫微科技、中科宇航、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穿越者”)等公司已推出太空游服务。穿越者公司创始人、CEO雷诗情介绍,目前,穿越者已开启了船票预售机制,且已经签下十余位付费太空游客,预售船票每张300万元,公司研发的穿越者壹号(CYZ1)亚轨道载人飞船,计划于2028年前后完成商业载人首飞。

《“十五五”商业航天发展思路与路径》显示,中国商业航天正处于快速健康成长阶段,全产业链实现快速发展。专家表示,我国商业航天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赛迪研究院商业航天首席研究员杨少鲜表示,安全、创新、产能、成本、效率将是未来商业航天发展的五大关键词。卫星制造领域将加速向模块化设计、自动化测试、批量化总装演进,产能有望迎来集中释放期。火箭发射将向可重复、低成本、大运力跃升,从验证阶段逐步迈向工程应用和规模发展阶段。

在张晓敏看来,未来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商业航天的发展都会越来越好。首先,商业航天企业能够更多参与到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中去,为重大项目服务、为国家工程提供一种新的商业解决方案;其次,更多的商业航天应用场景被创造出来,越来越多的客户体验到商业航天场景价值;最后,科创板改革新政,让商业航天企业上市路径更为宽广,金融政策的支持也让投资人对企业盈利进展给予了更多的包容度和耐心。

十年政策筑基,技术攻坚迭起。随着商业航天的产业链生态日益成熟、应用场景持续深化,这片星辰大海,不仅将成为驱动中国新质生产力腾飞的强劲引擎,也有望重塑全球航天格局。

更多资讯可关注第一黄金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第一黄金网APP
31 收藏


    相关阅读

    导航

    本站郑重声明:第一黄金网中的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