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橙
天空蓝
忧郁紫
玛瑙红
炫酷黑
深卡色
黎明
收起
下载APP
首页> 黄金投资>

正文

李安是不是做了一件“可以,但没必要”的事?

2019-10-21 01:00:00来源:蓝鲸财经
责任编辑:第一黄金网
摘要
于10月18日内地正式上映的《双子杀手》,因为“导演李安”的标签和史无前例的电影技术创

于10月18日内地正式上映的《双子杀手》,因为“导演李安”的标签和史无前例的电影技术创新,早在10月初欧美等地率先上映之时就已引发了媒体的激烈探讨。

           豆瓣上关于《双子杀手》的热评,大多是对李安导演探索前沿电影技术以及作为电影艺术者的致敬和钦佩,同时不乏对于影片《双子杀手》,其本身剧情故事、内容创作和李安此前作品的对比和由此出现的不同程度质疑。

值得玩味的是,正如李安在谈及这部片子时所言:“电影制作人乃至全行业,都可以从这部电影中学到技术应用在数字电影制作中的诸多可行性。好比人类登月,不仅是登上月球,随之而来的事情同样重要”,这部片子带给观影者和整个电影行业对于电影技术发展的震撼,要远比电影本身所传达的内容深刻的多。

《双子杀手》:一个因为技术而被搁置的故事?

在关于《双子杀手》的诸多争议中,焦点之一便是故事的“老套”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点“老套”的故事,在好莱坞已经流转了20多年,阻碍这部电影制作成形的一大关键性要素便是“技术”。

这部电影突破边界的技术在于电影另一主角——比威尔·史密斯(剧中主演)年轻了近三十岁的克隆人的塑造。虽然“特效造人”的技术在欧美科幻大片中已有过不少实践。比如2018年上映的漫威的《惊奇队长》和前不久在纽约电影节上上映的《爱尔兰人》,通过”CGI减龄”技术,让主演以年轻时代的自己出现。但这些用技术手段实现的“真人复刻或复活”,在电影里出现的时间都不长,往往只有短暂几分钟或个别片段,且无法跟现实中的演员进行长时间的互动。

2017年,李安接手了《双子杀手》的剧本。在他看来,“用特效制造一个人不难,难得是让大家相信他是真实的、有生命的”。为此,他带领着此前打造过《魔戒》三部曲和《阿凡达》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影作品的特效团队——维塔数码,花了整整两年时间用电脑高度复原了他20多岁时的面部特征,细致到每一个毛孔和每一条血管。

除了数字造人技术,李安继续了其从拍摄《比利林恩中场战事》开始,对高格式影像技术的探索,开创了120帧+4K+3D的影像规格。这样的规格下,电影的清晰度是一般电影的四倍,流畅度则是五倍,加上3D的立体效果,更接近人眼所见的真实。

借用李安的话,他希望通过这些技术让观众体验到更真实、更沉浸、更加充满人性的数字电影的魅力。

表面风光的好莱坞电影特效行业

很多人都会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作为李安走上技术探索之路的开始。其实早在《少年派》之前,2003年接拍《绿巨人浩克》之时,李安就已经开始接触了CGI等电影特效制作技术。

 影片中浩克是一个完全由CGI特效制作,能举起5000磅、跳出3英里、奔跑时速高达100英里和15英尺高的庞然大物。

彼时,负责《绿巨人》特效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工业光魔(全称: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简称:ILM)——一家开启了好莱坞电影特效行业新时代的特效公司。这家公司创办之初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拍摄《星球大战》的需要。

因为太空大战等高难度镜头的需要,剧场运用了名为Dykstraflex的运动控制摄影机系统,让摄影机精确重复同样的运动轨迹,使大量元素混合到一个动态镜头里成为可能。飞船的引爆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模型实在太小,如果直接爆炸,来得太快,胶片上很难记录下整个过程,所以烟火师想办法一个个单独处理再后期合成。

《星球大战》之后,工业光魔公司继续加大对数字技术的开发,1993年同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团队共同打造了《侏罗纪公园》中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实皮肤、肌肉和动作质感的恐龙CG角色。

随着CG 技术逐渐成熟和演进,特效行业开始涌现出了一些新的技术。2009年,导演界的技术狂人詹姆斯·卡梅隆联合了包括工业光魔、数字领域(卡梅隆自己的公司,承担了《泰坦尼克号》等电影的特效制作)和维塔工作室(担任过《指环王》三部曲、《金刚》、李安新片《双子杀手》的特效制作公司)在内的21家特效公司,1858名特效人员,共同打造了一部“60%依靠CG合成,40%靠演员演绎”的科幻大片——《阿凡达》。为了配合拍摄,卡梅隆的团队开创性地研发出了3D虚拟拍摄技术和脸部图像捕捉等技术。

自《阿凡达》之后,头戴式摄像头成为了动作捕捉的标配,《霍比特人》三部曲、《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及《阿丽塔:战斗天使》等电影都有对该技术的使用。

《阿凡达》之后,3D特效成为几乎所有好莱坞科幻片、动作片的一个技术标准。垄断全球票房市场的,基本上都是好莱坞特效大片。然而,一面是特效大片在票房市场呼风唤雨,另面一则是特效公司面临着的生存窘境——好莱坞特效电影制作由于周期长,加上高昂的劳动成本和“供大于求”的市场现状(在电影领域,一般行业的利润达20%至25%,但是特效行业的利润只有5%左右),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生存状态。

图源:乐晴智库

2003年至2013年十年期间,好莱坞甚至出现了一波特效公司倒闭潮,大大小小三十几家特效公司关了门,其间不乏一些参与过大制作,积累了一定名气的特效公司。如凭借参与李安《少年派》特效制作拿下过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节奏特效工作室(Rhythm&Hues Studios),参与制作过《泰坦尼克号》、《变形金刚》等大片的数字领域公司,甚至连工业光魔这样大的老牌特效公司也位列其中。

在如今的好莱坞市场,一部要求高的大片一个镜头都是几家公司合作完成,这也要求各家公司拥有相通的软件和技术。这样的技术普及化意味着“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早已行不通,各大特效公司的整合式发展将成为美国电影特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穷且益坚”的中国电影特效市场

中国迈入特效时代较好莱坞迟来近20余年(1998年,国内出现第一部大量使用电脑特效的电影——《风云·雄霸天下》),国内很多CG、动画公司多年来一直为海外代工,部分也直接参与到很多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比如,拥有中国最大的电影特效团队的BaseFX,曾凭借《太平洋战争》《海滨帝国》和《黑帆》三度获得艾美奖最佳特效奖。

2015年,随着《捉妖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九层妖塔》、《寻龙诀》等国产视效大片的热映,以魔幻、奇幻、科幻等高度依赖视觉特效的“重工业”类型片在国产电影票房市场的占比率也越来越高,这也为特效行业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以MOREVFX、天工异彩、聚光绘影和BaseFX等为代表的影视特效公司在大制作电影中的展露头角,中国电影特效市场迎来了系统性的发展。

国内主要特效公司一览

行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必然会使中国特效行业面临技术经验不足、缺乏人才和成熟的工业制作流程及标准等问题。被认为为中国特效带来了升级和飞越“火种”的《流浪地球》一共有2003个特效镜头,主要由MoreVFX、橙视觉、PIXOMONDO北京、Blaad Studios,以及数字王国北京公司几家特效公司分工合作完成。其中MoreVFX公司承担了该部电影最主要也是数量最多的特效镜头。该公司的创始人徐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镜头中有很多大场景,里面的细节内容和各个层面数结算量都很大,最开始渲染的时候一帧要花20小时。为了解决庞大的镜头渲染量问题,公司内部还专门花时间去开发了一些数据流的传导,让数据流更快地在各部门之间传输。这些技术能将单位渲染时间缩短到8个小时左右,但是对于总体的工作量来说,依然是一个庞大的体力活。

《流浪地球》的CG设计师张亚平在谈及繁重的技术量时曾坦言:“没办法,太穷了,只能自己慢慢来做。”某种程度上来说,穷确实是限制国内特效行业发展最显而易见的瓶颈。

据特效行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制作影视特效的资金主要花在硬件、软件和人力3个方面。其中在硬件上,一般特效公司都有渲染农场,渲染农场有几百台机器,一台机器就需要几万元。软件如渲染器的使用,维塔数码一年在一个渲染器上的使用费高达1.8亿元。而在人力上,一个大片的特效往往需要几个团队百十号人耗时一两年才能完工。国内特效行业在这三方面投入的缺乏使得其最终无法达到同好莱坞特效工作室那样规划和系统化的制作流程和制作标准。据艺恩数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特效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5 年现阶段,除了 Base FX公司凭借海外技术优势之外,还没有一家国内影视特效公司具有完整规范的影视特效制作流程。

虽然贫穷限制了国产特效行业发展的想象力,但是近几年来国产大制作电影(业界对于大制作电影的定义是指投资大,演员阵容众多,视觉特效震撼,画面制作十分精美经典精细,采用高科技,音效震撼,而且故事情节紧张,扣人心弦,能够给观众带来某种强烈冲击的电影。)发展的喜人趋势却让中国特效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Top 10国产片票房及制作成本趋势(2012-2016)

无论是《阿凡达》、《双子杀手》还有即将上映的《阿凡达2》,亦或是国内的《流浪地球》,技术带来的除了观影者在荧幕世界上所感受到的视觉震撼,更深远的是其对整个电影行业搅动。就像我们坐在CINITY影院里感受《双子杀手》中沉浸式的电影场景之时,再去回想《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或者是《阿凡达》的观影体验,会发现技术给这个行业带来的变化要远比故事本身复杂得多。

更多资讯可关注第一黄金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第一黄金网APP
31 收藏


    相关阅读

    导航

    本站郑重声明:第一黄金网中的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

    ICP备案:晋ICP备20200085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