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橙
天空蓝
忧郁紫
玛瑙红
炫酷黑
深卡色
黎明
收起
下载APP
首页> 热点>

正文

2019新经济峰会|贾康:当下有必要扩大有效投融资

2019-10-17 17:00:00来源:蓝鲸财经
责任编辑:第一黄金网
摘要
10月17日下午,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蓝鲸财经主办,界面新闻、财联社、摩尔金融协办的2019蓝鲸新经济峰会在上

10月17日下午,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蓝鲸财经主办,界面新闻、财联社、摩尔金融协办的2019蓝鲸新经济峰会在上海举办。

本届新经济峰会围绕“新作为激发新动能”,对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变化,金融行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等问题进行探讨。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在题为《创新活力迸发新动能,中国经济潜力巨大》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从短期看到中长期,处理好挑战性的问题,在不确定性面前应当自觉的抓住我们可选择的确定性,以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调动一切潜力、活力,来释放我们潜力、活力合成的新的动能,来对冲下行压力,实现中高速、以结构优化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

他认为,中国在迅速的缩小和世界头号强国经济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上面的差距。没有理由认为这种成长性会迅速的消失,只要坚定不移的掌握好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攻坚克难,成长性会继续使中国经济有所表现。

他表示,当下有必要扩大有效投融资,将创新发展作为当务之急。要清醒的看到中国有效投资对应性的项目是大量存在的,而且有机制创新的基本经验。完全可以在政府财政可承受的情况之下通过有效投融资对接到政策性担保和PPP机制,调动社会资本力量、银行系统力量,优化内部的结构,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市场预期,对接现代化长远的战略目标。

以下为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参与今天的峰会,我以研究者定位,就《创新活力迸发新动能,中国经济潜力巨大》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想从四个层次谈谈我怎么看待中国经济创新活力和潜力的发挥。

一,勾划一下我怎么认识当下的形式和动态取向。首先我们不必讳言,中国经济现在处于一个不确定性比较明显的阶段。不久前李克强总理座谈会上强调了“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确保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这样的认识。首先我们不得不看经济的增长速度,就是规划性、引导性年度GDP增长目标达到6—6.5。

另外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我们看GDP主要看景气支撑,伴随的就业状态,这是影响全局最关键的指标。就业方面我们一定要完成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00万以上。我自己认为在余下的这段时间里,把宏观政策的发力和调动微观的活力结合好,经济增长速度有很大的可能性实现6%以上。上半年的6.3不排除下半年继续走低,但是全年综合在一起6以上仍然是大概率事件。我个人认为在已经做了种种努力应对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中国今年新增就业岗位一定能够完成1100万以上的任务目标。

但是我们还要从今年看到更长的时间,我们要完成中央强调的“引领新常态”L型转换,要把“L”尾巴拉出来,争取落在中高速运行的平台上面。本来已经有了这样的可能性,但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打破了原来的运行轨迹。我们现在必须应对新的下行压力。

再往后中国的历史考验就是在未来的十年里,我们希望能够经过努力以后跨越中等收入陷井,使中国成为高收入经济体。不可否认,当下在市场的预期方面有一些不良悲观的预期,投资也确实存在着增长速度不高的问题,企业界和研究界悲观情绪确实存在。但是我们要特别强调我们需要理性的认识、分析当下所处的复杂环境,挑战伴随着的机遇。我们要从短期看到中长期,处理好挑战性的问题,在不确定性面前我们应当自觉的抓住我们可选择的确定性,以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来调动一切潜力、活力,来释放我们潜力、活力合成的新动能,对冲下行压力,实现中高速、以结构优化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中国速度有所下调,但是仍有中高速特征,而质量是升级版新的发展境界。

二,我们从不确定旁边的确定性试图勾划一下。确定性我想强调两个视角:1,中国经济成长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潜力释放的空间。从最主要的发展指标来看就是工业化。有的学者说,按照西方的经验中国的工业化已经到了后期。我不认同,全国中部、西部很多地方是初期。从工业化运行中间的进展必然伴随城镇化的水平来看,又可以反过来印证。我们现在必须更好地利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仍然非常可观的发展生机和空间,实现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发展,必须攻坚克难往上提升,提升为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

工业化相伴随的城镇化要看两个指标:1,这几年中央政治局认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59%出头了,但是研究学者更加注重的是另外一个没有水分的城镇化指标,就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现在只有43%出头。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有非常明显的水分,比如这些年在北京、上海常住人口中有很多的人早已经在城市定居,融入城市生活,但是拿不到户籍,他们自己和家庭成员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就是受歧视的,不到位的。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医疗、社保、子女的教育在双轨运行的情况之下得不到市民化的待遇,说明了我们的城镇化没有真正推进到有支撑力的程度。

我认为至少要把这两个指标中和一下,中国的城镇化充其量在50%左右。国际经验表明从50%往上走,要达到70%左右才会转入城镇化相对低频的发展阶段。我们城镇化一年往上走一个点,还得走20年。

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还可以从科技提升的空间进一步加以佐证,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提高。实话实说从科技创新能力所表现的一系列指标来看,我们现在不光没有进入世界的第一阵营,第二阵营也没有进去。短版也说明我们现在提升的空间就在眼前,我们应该趁着改革开放四十年已经有超常规发展的势头,继续利用这个空间释放的潜力迎头赶上,超常规发展,缩小和发达经济体的距离。

工业化、城镇化、科技提升的同时,中国的区域差异是不是需要控制和缩小,是不是在释放发展的潜力?答案也是肯定的。这些是我的基本看法,有的同志一定要问,你说了这么多的发展可能性,投资的空间,资金够不够?

我们的民间资金、社会资本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还有可以利用的外资都是越来越雄厚和充裕的。我们不排除某些行业、某些民营企业融资难,但是从全局来看,中国市场不缺钱。另外虽然我们现在公共部门可动用的资金有限,但是我们有越来越多的经验把公共部门的资金运用放大,所谓四两拨千斤。

中国公共部门的负债率众说纷纭,但是我认为真实的水平绝对是在安全区域内的。欧盟作为警戒线的“60”,我们现在跟它至少还有15个点的空间。

我们首先强调的是中国经济成长还有巨大的潜力空间。第二个层次是确定性,就是中国以改革攻坚克难,打开巨大潜力,释放空间,我们已经有了前面四十年的铺垫,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超常规发展。我们只要处理的好,后面我们应该有理由继续延续这样的超常规发展的过程。虽然直观的看不是两位数的高增长,但是落在“6”左右的增长仍然是世界上大型经济体的高速。

我们用一个指标对比一下,可以增加我们对确定性的认识。有学者把美国的经济成长画了一条曲线,在1900年到2007年这117年时间段里边,这条曲线上美国的GDP增长了36倍。同样以2007年作为截止年份找中国GDP的1/36,找到的点是1987年,改革开放已经走了8年了。1987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规模同样发展36倍,时间轴是1:3.9,中国用一个时间单位走完了美国4个时间单位成长性的轨迹。中国的总量已经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成为世界老二,但是比美国差一截,人均指标我们现在只有美国人均国民收入的1/6。但是不要忘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起点上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和美国人均国民收入相比,我们是它的1/67。

我们在迅速的缩小和世界头号强国经济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上面的差距。没有理由认为这种成长性会迅速的消失,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掌握好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攻坚克难,成长性会继续使中国经济有所表现。第二层次的基本看法强调确定性是非常值得看重的,面对不确定性就要要抓住中国经济的确定性。

三,新的起点就在眼前。明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迎来全面小康。这是原来的既定目标,我们在邓小平规划“三步走”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间前两步提前实现,2020年全年小康体现在2010年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翻一番。现在来看最后一年的保证速度就是6,我们有很大的可能性明年仍然实现6左右的增长,今年最大的可能性是比6略高。

所以总量来看全面小康的实现已经没有悬念,特别是结构上、社会上的托底,中国在各个地方政府辖区之内是以党政一把手,乌纱帽做担保,精准扶贫,完成“十三五”期间和7000万人口的脱贫。明年我们将踏上“全面小康”这个新起点。

这样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什么?《环球时报》曾经给我约稿,我自己作为研究者我觉得至少可以从“五个角度”认识。

1,全面小康实现意味着,中国伟大民族复兴现代化战略第三步如愿达到中间结点的目标。往后我们会把全面小康认作是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中国梦新场景中,树立起的新的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2,全面小康意味着,中国为全世界的减贫事业和全人类物质文明提升作出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结论就是我们完全可以有根据的、抱着严谨的学术态度认定前面几十年全球范围世界减贫贡献之最中国正是首屈一指的。

3,这也告诉我们,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希望在新的起点上跨越中等收入陷井。这个概念反映的是个统计现象,有的学者断然否定这个概念,对这个否定意见我不认同。这个概念怎么表述是一回事,比喻性表示的统计现象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而在战略层面上怎么样考虑居安思危重大的历史性考验。

现在看来,未来十年我们如果能够继续在正确的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之下得到中高速的发展,我们就可以成长为高收入经济体。2019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将会接近1万美元,再往上我们要争取1万3—1万4的水平,坐稳高收入经济体这把交椅。大概率事件就是我们有希望在继续解放生产力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工业化、城镇化巨大发展支撑之下我们如愿的达到这个目标。如果未来十年我们能够达到年均“5”左右的水平,这个目标的实现就是非常确定的,可望又可即。

4,意味着我们可以对中国为什么行,作出进一步和具有全面性的总结。人们已经讨论了中国现在值得总结按成长性的经验,肯定的方面中国在新中国概念70年风雨兼程和曲折探索中,我们终于实现了最近几十年高歌猛进,大踏步的跟上时代。我前面强调了毛主席青年时代写评论的时候寄希望的局面已经在眼前。这种上升态势虽然还有种种的矛盾和未来难以避免的艰难险阻。但是中国现代化之路上,全面小康起点上我们可以有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充足的信心继续把方向对准,把激励搞对,把相对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这是因为我们有坚定不移贯彻改革开放大众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在供给侧、结构侧改革主线上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道路自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之中将中国化指导创新实践的理论自信。有在改革深水区攻坚克难完成经济社会转轨,从而显著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的制度自信,以及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中间的精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积极成果的文化自信。

这个方面我想稍微展开一下,我觉得应该把内涵进一步加以深化讨论。各自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说道路自信,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现在有时候我们会碰到这样的说法,这个表述不行了。我们现在只要讲“以人民为中心”就行了,好像可以不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是一个明显的认识误区。

“以人民为中心”当然是“为人民服务”内在的逻辑,但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靠的是什么?历史唯物论清楚的告诉我们必须靠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自我革命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一百年是比喻的说法,就是长期不动摇,长期坚持。真正抓到操作要领上的认识必须进一步澄清,当然和“以人民为中心”高度一致,但是实际生活中工作指导意义就是要务实。坚定不移的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基本路线的实质内容,操作上的要领。这是我们实实在在的自信,在实际生活中间我们必须把握好的自信,而不是说空话,概念的自信。

5,全面小康实现意味着我们更清楚的认知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承前启后,奋力拼搏进去的要领。中国人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迈入了新时代,但是全面小康为新起点,我们必须解决如何化解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从而增进社会和谐。我们现在确实在中等收入经济体的上半区,但是也是具有挑战性的。在我们如何完成增长方式转变的方面,我们还必须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发展质量艰巨的任务。引领新常态就是要追求速度下来以后怎么样以结构优化支撑高质量的发展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必须完成体制、机制的转变,充分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用一句老话,仍然按照中央的要求,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把改革的深水区把硬骨头啃下来。

上海自贸区开了全国的先河,不光扩展范围,还在提高层次。要率先实现现代化,我们要在中国现代化历史瓶颈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万众一心接受未来十年和三十年的改革,使人们美好生活向往在现代化伟大民族复兴中间梦想成真。

最后一个层次,针对潜力的释放非常值得讨论的。当下有必要扩大有效投融资,把创新发展作为当务之急。中央早就强调了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现在把它落在扩大有效投融资具体的要领上是基于什么样的认识呢?我一开始强调复杂的形势,我们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直接影响,外部压力和中国国内结构问题等等,这些矛盾制约交织在一起,已经形成的不确定性和市场上的不良预期必须得到化解。从宏观调控的逆周期应该掌握的要点来看,我们可选择、可依仗的确定性因素一定要抓住不放。

我前面强调的潜力空间用起来可以提振景气水平,市场信心来对冲当下的不确定性。我认为必须抓住扩大内需这样的操作要领,因为这别无选择。外面称得上大兵压境,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但是大家要有长期持久战的准备。我们必须更好地利用工业化的空间,把经济成长性落在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上。

扩大内需从当下听到的各种看法来看怎么抓有明显的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还是担心中国过去宏观杠杆率已经很高,认为现在总体来说速度继续下滑,很快落到5%又是怎么样,让它继续下行去杠杆。有的同志特别强调应该抓住巨大的消费潜力,中国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前一个观点我基本不认同,以后落到5%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下不要一下看得那么悲观,速度不能一降再降。现在新常态追求的还是要在争取6左右的水平,或者比例稍低,能不能完成L型转换,继而追求时间越长越好的高质量中长期发展平衡。

强调消费的意见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现在非常容易以偏概全,如果只看到中国的消费潜力,以消费形成短期到中长期的支撑力量,在实际上中国当下经济对策思路上会落入本末倒置的一种认识。可持续的消费一定要以有效投资和活力预期支撑起来,才是健康的。消费无疑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当然也是投资的出发点,但是没有有效支撑的,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可能的支撑力消耗完了以后,抓住消费调动经济发展会变成经济的失速和整个局面的败坏。这是必须说清楚的认识。

所以在贸易摩擦压力如此巨大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只讲消费潜力的释放,一定要抓住自己的有效投资的空间。一方面是空间的存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匹配上好的机制,使它真正有效。这方面简单强调可以抓什么,最终有效投资首先可做的事情和项目,政治局会议上已经提到了一些案例,比如说促进城市群建设。我们必须优化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新建和升级改造一系列城市群的基础设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方面要有大的作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升级方面必须打造中国现代社会食品冷链体系,以保证食品安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全国几百个城市区域的老旧小区需要改造等等事情。所有这些事情提起一个来就知道投资规模都会相当可观,未来十几年,二十几年建不完。这些事情还能举不少例子。

比如说老旧小区改造,在北京过去四五六层的居民楼,那时候不配电梯天经地义,但是现在老百姓对生活水平要求高了,老龄化时代到来了,迫切需要配电梯,这样的改造是多么大的投资规模。在北京2000多万常住人口里边,覆盖着其中多少分之一的住宅区,比如说1/4,首先要解决700万人左右的居民他们所住的这些区域的老旧小区改造。实际生活中间这样一个单元楼十几户、二十几户人家,每家出1万块钱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当然还要取得一致,要说服。政府可以匹配一些补贴,同时又可以调动民间资本,以PPP的方式来做高质量的建设运营。

这些事情都非常值得重视。掌握好的机制,政府花钱是四两拨千斤,有限的资金可以产生放大效应。这是我们必须抓住最基本的要领,这样可以在保证金融安全、控制地方政府负债的同时,把我们的空间充分用起来。

前一段时间的数据来看,2018年中国在投资这个指标上的表现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了5.4%,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了5.8%,改革开放以来从来没有过这种投资低迷的情况。当然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在前面一段时间民营企业本土投资急剧下滑,中央作出一系列努力调过来的情况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明显走低。在现在贸易摩擦升级的情势之下,这种情况是极端不良的,我们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来化解它、克服它。

我们不妨把话说得重一点,从忧患意识出发,利用我们的发展空间,我们的建设性意见就是要清醒的看到中国有效投资对应性的项目是大量存在的,而且我们有机制创新的基本经验。完全可以在政府财政可承受的情况之下,通过有效投融资对接到政策性担保和PPP机制,调动社会资本力量、银行系统力量,把这些投资结构优化做起来,优化我们内部的结构,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市场预,对接现代化长远的战略目标。

这些看法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更多资讯可关注第一黄金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第一黄金网APP
31 收藏


    相关阅读

    导航

    本站郑重声明:第一黄金网中的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

    ICP备案:晋ICP备2020008528号-2